古詩文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古詩文教學,并力求探索出教學古詩文的新思路。然而,在傳統的古詩文教學中,許多教師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這似乎已成為古詩文教學的萬能鑰匙。由此,本來意蘊悠遠、營養豐富的古詩文大餐,被教師翻譯成一碟索然無味的小菜,學生只能機械“翻譯”,苦苦背誦。缺乏對詩人、詩情的激情共鳴,缺乏對古詩文語言文字的拍案叫絕,試問沒有情感,何談滋養?經典文化又如何傳承?因此,筆者認為,古詩文教學必須站在大語文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探出一條新路來。
情感引領,教師是關鍵
對于古詩文教學,語文教師要具有厚實的語文功底。在古詩文教學時常有這種現象:學生問及的古詩文,有時教師也答不上來;面對一些古詩文題目,教師也常常束手無策,十分尷尬。俗話說:學生需要一杯水,教師不應只有一桶水,更應是一眼清泉。每學期學生都有經典誦讀活動,教師也應背誦一年級至九年級學生的必背古詩文。這雖然會加重教師的負擔,但它解決了源頭問題,增加了教師的古詩文積累,增強了教師的文化底蘊,更重要的是增強了教師對古詩文教學的駕馭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這就要靠教師用情感去點燃。可實際的課堂中,教師總是以理性俯視學生,以漠然侃侃而談,試問學生的情感何以激發?因此,要想使學生具有激情,教師首先要做到有熱情。教師理應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法呈現多樣化,力戒刻板,張揚創新,在進行古詩文教學的每一課,都應找準激情點,以此做契機。如《小池》是明快的,《過零丁洋》是慷慨激昂的,《兩小兒辯日》是充滿童趣的,《送元二使安西》是離別的主題曲,這些飽含作者深情的古詩文,教師只有找準情感基點,才能使學生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感悟語言。
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里有量的積累,《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背誦240篇詩文,九年課外閱讀量達到400萬字以上。學生是最可塑的詩人,教師要著力發現培養。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詩學素養。其中,就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文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夏丏尊先生曾指出:“在語感銳敏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紅色,‘夜’不但只解作晝的反面吧。‘田園’不但只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見到‘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煥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情感。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寞等說不盡的詩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也在此。”
學校教育培養出的學生,不是無情物而是有情人,他應有健康的人格、豐富的情感世界和藝術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樣望月垂淚、見花生情,但也是一個內涵厚重、情感豐富的人。因此,在大語文觀理念的指導下,古詩文教學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和詩學素養,使學生徜徉在文學的海洋中,領悟語言文字之精妙。
淡化詩意,尊重個性化理解
對于一篇古詩文,作者在創作時,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起來也會有不同的見解。如果教師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那肯定是不對的,會抑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由于每個閱讀者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這就表明,閱讀反映學生個性心理的行為。因此,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詩意,只要學生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在詩意理解上要充分體現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如何表現?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富有感情的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雨”“客舍”“柳”“酒”等,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離別情,學生通過想象和誦讀,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心情,達到與詩人的情感共鳴。這種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
多元教學,入情入境
古詩文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文教學的難點,因此,這就要靠語文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好的語文課令學生回味無窮、余音繞梁。如課堂教學時,教師的深情范讀,學生的配樂創作,師生誦讀時配以古樂激情,欣賞現代作曲家演繹的古詩詞等,這種多元化教學能渲染意境,讓學生入情入境。當然還有師生依靠詩意情境作畫,仿編或續編小故事。教師只有通過多種媒體手段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導下,語文教師要不斷思考古詩文教學中的問題,完善自己的語文教學,讓經典潤澤孩子心靈,讓學生在語文課內外汲取傳統經典文化的豐富營養,涵養讀書習慣,濃厚書卷氣息,為精神打底,為人生奠基。
(作者單位:河南省商丘市民主路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