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美術教育需要輸入鮮活內容,以改變傳統的沉悶的美術教學。地方文化資源具有豐富多彩的個性,豐富的人文內涵,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鑄造身心健康、進而培養孩子想象力、創造力,使美術課堂活躍起來的載體。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每一個地區都有豐富的文化歷史資源,美術教學應當充分利用所在地的這些文化資源,開發具有地方性、時代性、生活性特色的教學內容。目前,我國課程發展方向強調發展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強調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開發。開發具有地方性、時代性、生活性特色的教學內容,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風格,為美術教育打開了另一扇窗。
在民間工藝中感受美
筆者所在的昆山市歷史悠久,被譽為鑲嵌在上海與蘇州之間的一顆璀璨明珠,發源于這里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昆曲,以及以“中國第一水鄉”周莊為代表的水鄉古鎮,構成了昆山文化永恒的背景。在昆山長大的大人們,誰沒見過甚至穿過藍印花布?又有幾個沒坐過手搖船?其它諸如周莊土布制作技藝、昆石加工工藝、錦溪古磚瓦制作技藝,無一不是昆山民間工藝的特色體現。但是孩子們大概是過于國際化了,這些東西,在他們的眼中是“土得掉渣”的,是上不了臺面的。美術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們領略這些“土”東西的魅力,并進而喜歡這些東西。筆者在實踐中堅持做兩件事:帶出去,請進來。
所謂帶出去,就是讓學生實地參觀。當學生走進周莊古老的染坊,飽含歲月痕跡的染缸,一排排林立的竹架,一卷卷如天空般的藍藍的布匹,既是視覺的沖擊,更有歷史的余味。當古雅的圖案呈現出來的時候,文化,已經不用美術老師再做過多的宣講了。幸運的是,這些孩子擁有的資源是如此廣泛,走進昆石加工作坊,領略昆石自然天成的玲瓏剔透、獨具魅力的晶瑩潔白。觀看錦溪古磚瓦制作,了解錦溪制磚業悠久的歷史、曾經的繁榮以及種類的繁多。美術和文化,就在腳步的流轉間悄悄地傳播和繼承。所謂請進來,就是把藝人請進教室。昆山有不少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但更多的卻是沒有名號的民間藝人。他們雖出身草根,但手上把握的卻是千年的神韻。在筆者的課堂上,來過賣糖人的藝人,來過捏泥人的藝人,孩子們驚嘆的是這些藝人不經意間的栩栩如生;還來過剪窗花的藝人,來過畫農民畫的藝人,孩子們同樣為他們一把剪刀一支筆的神奇而著迷。
在水鄉建筑中發現美
如《變遷中的家園》一單元,筆者設計了《家鄉的橋與塔》一課,在處理教材的時候,筆者并不是讓學生只簡單臨摹幾座橋或塔,而是在課前要求學生進行參觀、調查、了解家鄉昆山有哪些古代的橋和塔,有沒有關于這些橋或塔的故事傳說。學生經過調查后反饋:周莊的雙橋、玉山的玉龍橋、蓬朗的太平橋、花橋的集善橋,千燈的秦峰塔等。其中建于明萬歷年間,俗稱鑰匙橋的雙橋最為著名。著名旅美畫家陳逸飛據此創作的油畫《故鄉的回憶——雙橋》,不僅被美國石油大王阿曼德·哈默先生作為禮物贈送給鄧小平先生,還被聯合國選為首日封。從此,雙橋便成為江南水鄉歷史、文化的載體和美的象征。
在民俗傳統中享受美
俗話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所以,筆者才會要求孩子們走進生活,走進節日,觀察民俗。初一教材中有《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一課,在教學中,筆者進行了拓展延伸。課前,把美術教室精心布置了一番。當孩子們在優美的江南絲竹聲中走進美術教室,大屏幕上周莊船娘搖著快船、陸家漢子舞著斷龍舞、千燈的孩子們玩著跳板、周莊游客們品著阿婆茶、正儀文魁齋的婆婆歡快地做著青團,孩子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節日的氛圍。筆者還把七八個課桌拼在一起,營造出一種“作坊”的感覺,孩子們紛紛圍成一圈,拿出彩紙包起了彩粽、縫起了香袋;搬出橡皮泥捏起了龍舟、做起了青團。學生對昆山傳統文化進行體驗、感悟,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文化的藝術情感,使學生產生一種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地方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美術課程資源,為校內美術課堂提供了無法替代的內容。將地方文化拓展為美術教育資源的過程具有其特有的意義。當然,各地的文化背景、教育狀況存在很大差別,開發與利用的方法也會不盡相同,需要各地根據自己特殊的情況,而運用自身的課程資源。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玉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