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是傳授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使學生形成數學觀念,并對其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和主要途徑。鑒于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如數學的嚴密性、精確性、邏輯思維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等,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差異很大,進而出現了數學成績兩極分化的現象。一些學生由于學習得法,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越學越想學;而另一部分學生則由于基礎薄弱,加上怕吃苦、不鉆研,進而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越來越低,逐漸演變成厭學,以致成績落后。這樣,也就使一個班級的數學成績參差不齊,形成了為數不少的潛能生,給他們的身心和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這要引起數學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那么,該如何轉化數學潛能生呢?
加強自學能力培養
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由教師對教材作信息式闡述,教師說得多、學生說得少,學生是在聽中領會教師的講解,通過記憶掌握新知識,通過模仿教師的行動掌握新的活動方式: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提高及布置作業,貫穿著每一節數學課。而今天,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數學教學給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養學生接受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既要重知識的傳授,也要重能力的培養;既要重結論的提出,更要重過程的演變,這樣才能使教師的教學和知識傳授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
提高觀察問題的能力
觀察能力是通過觀察活動得以發展的,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創設觀察活動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在解題時,學生通過仔細的觀察、分析,必要時要畫出示意圖,把條件和結論反映在圖形上,由問題的條件、圖形的特征和求解目標的結構形式或其它等價式,聯想到與其有關的定義、公式、定理、法則、性質,以及數學解題思想、解題方法、解題技巧、解題規律及相關問題的解法,化簡條件和結論,建立條件與求解目標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找到解題的最佳方法。
提高分類歸納問題的能力
問題是數學的核心。對數學潛能生進行轉化教育,特別要注意講解題形歸納、方法總結,尤其是常規方法。對一個單元的學習要找出知識點。如講到不等式這一章時,要歸納出這里的主要內容:不等式的性質,包括反對稱性、傳遞性、可加性、可乘性、加法法則、乘法法則、乘方法則、開方法則等;不等式的證明,包括比較法(作差法、作商法)、分析法、綜合法等;不等式的解法,包括一般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無理不等式等。要在學生的頭腦中有一個清晰、明了的輪廓和印象,并要歸納各類型題目的常規方法及技巧之處,分類比較課本中的例題、習題、練習、總復習題,分類中歸納出一般的和重點的,進而對重點知識的技能和方法要更牢地記住。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與學密切配合,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學習中提高閱讀能力
新課標指出“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教學中要充分注意聯想實際問題。如講集合時,可以以班級學生為例,空集、補集、并集、交集的概念在此得以最好的解釋,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其實,應用問題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對數學問題的解決,要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相聯系,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找出兩者之間的聯系也就找到了最有效、最科學、最便利的方法,這才是一種最好的學習數學的境界。
華羅庚的一段話值得思索:“應該怎樣讀書呢?我覺得,在學習書本上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章節的時候,首先應該不只看到書面上的,而且還要看到書背后的東西。這就是說,對書本中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僅應記住它的結構,懂得它的道理,而且還應該設想一下人家是怎樣提出來的,經過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關鍵,才提出這個結論的。”讓教師從中得到啟迪,教會學生讀書的能力是必要的,如果學生能夠領會書本中的內容就會防止“高投入”而“低收效”。要高度重視課本教材中例題與練習所揭示的數學方法,牢固掌握、靈活運用。要避免把課本內容機械重復的閱讀而不思索、不質疑、不求索。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這對潛能生的轉化是很有好處的。
要使潛能生從有“感”到有“惑”,從有“問”到有“解”,使潛能生由原來的不愿意學轉化為愿學、想要學,由怕數學轉化為主動學、努力學,從而使潛能生的學習步入良性的循環,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