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是人類行為的強大力量,控制和調節人們的行為,也是影響教師教學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能夠有效地幫助教師更好的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效能感,探討其對教師教學科研活動的影響,有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自我效能感理論源于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是指個體對于自我能力的知覺和判斷,它在控制和調節個體行為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師根據經驗對教育的理解、對自己影響學生的行為和成績進行判斷,確信自己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信念。鑒于其在自我調節中的重要地位,自我效能感在教育領域中也受到了普遍重視。
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影響教師的目標選擇 教師專業的順利發展與教師的目標選擇密切相關。目標選擇是教師對自身職業的投入程度和對教師規范的內化程度而形成的、是否忠于職守的方向標。目標選擇作為一種持久的職業態度,直接影響著教師教學工作的熱情和工作的創造性,進而激發教師主動規劃職業生涯的積極性。然而,教師自我效能感則能夠提高教師的選擇方向,減少教師職業倦怠,增加教師職業幸福感,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同時,這種目標的確立,也將會影響到今后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的堅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師就會勇于承擔那些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確定較高的工作目標。
影響教師面對困難時的信念 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只有在教育信念的引導下才能發揮出它應有的功效。自我效能感較高的教師,對自身的教育能力充滿自信,具有較強的工作動機,即使遇到困難,也能堅持不懈地積極尋找克服困難的方法以實現目標,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自我效能感低的老師則會將工作中的失誤用不可控制的客觀因素來解釋暫時的失敗,其結果將更大程度地影響到今后的行為。
影響教師進行教育工作時的心理狀態 健康的心理對教師的個人發展及專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在過去的知識經驗,尤其是愉快體驗積累的基礎上形成的使人樂于積極而持久的去接觸、認識某一新任務的一種意識傾向。教師自我效能感越高,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越高,心理調節能力越強。而好的結果又能起到強化作用,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能力和興趣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進而形成良性循環。健康的心理是人們從事一切活動的前提,是確保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
提高教師自我效能感的途徑
班杜拉認為,自我效能感不是天生的,它是個體對自己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效驗性的一種主觀判斷。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教師要培養和完善自我,不斷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其與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形成良性遞進,在實踐中,應重視以下幾方面:
獲得經驗,提升自我效能感 成功的經驗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徑,而失敗與挫折則會削弱自我效能感。經驗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往往取決于先前已經形成的自我效能感的性質和強度。因此,在研究的起步階段,教師目標要切合實際、期望值不宜過高,要量力而行、不要急于求成。其次,通過觀察其他人的行為而產生替代性經驗,也影響教師的自我效能感。看到與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同行取得成功,教師就會增強自己的信心;反之,看到與自己水平相近的同行失敗,就會覺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學校領導要在校內樹立科研典型,及時推廣經驗,并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使教師通過榜樣引路,模仿學習,形成積極的自我效能感。
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 教師的職業意識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工作是一種價值引領工作,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只有充分認識教育職業的神圣性,才能確立科學的現代教育理念,不斷地完善自己。即使遇到困難,仍會堅持自己的職業信念,排除干擾。同時,時代給我國的教育提出了一個又一個全新的課題,教育思想、教學模式等都在變化,作為新時期的教師,必須具備吸引學生的人格魅力,不斷完善和升華精神境界,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提高自我效能感。
建設健康心理,強化自我效能 教師應注重提高心理健康狀況,逐漸養成良好的性格,自覺克服不良心理,消除不良情緒,經常反思自己的不良心理,學會給自己減壓,學會寬容學生。這樣,就可以使自己逐漸形成健康的心理,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心理自我調節。
教師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能夠使教師準確的選擇自我完善的目標,在實踐中不斷矯正自己的方向,滿足發展需要;能夠使教師在努力過程中,對待挫折和打擊,尤其是面對挑戰性或帶有革新性質的創造活動,能夠將其自身潛藏的卓越之處氣勢磅礴的激發出來,從而獲得自信,促進自我發展;能夠使教師在發展完善自我過程中,以積極樂觀的心情,情緒飽滿地、更加主動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反饋信息更加積極地進行加工整理,豐富和完善自己,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班杜拉著.謬小春等譯.自我效能感控制的實施[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沈潔,陳家麟.利用情緒生成心理機制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2
[3]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論評述[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