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新課程給初中數學教育帶來的可喜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雖然廣大教師對新教材中部分數學內容的取舍和章節的銜接等方面存有質疑,但是經過幾年來的努力,已經逐步接受了新課改,融入了新課改,根據對數學課堂教學的了解,筆者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對在新課改形勢下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對策簡要分析如下。
存在的問題
課改的重點是教師,課改的核心在課堂,在教改的氛圍下,許多教師都已經有意識地把新課程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仍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觀念缺乏更新 現象:“你實施你的新課改,我走我的老路子”,只是在舉行公開課時套上新課改的外衣,而平時的課堂教學則又恢復了老樣子。這一現象仍存在于個別教師身上。分析:這一部分教師有的是眼高手低,不愿意接受新課改,不相信新課改,也沒有在新課改中嘗到甜頭;有的是懷疑自己的能力,對自身信心不足,說到底是害怕新課改,不敢嘗試;也有的是感覺自己平時的教學水平就很高,成績不錯,安于現狀,不愿意改變自己;還有的是放不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仍然高高在上,與新課改的要求背道而馳。他們完全遠離新課改,所以無論是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方式,仍然沿襲自己過去的那一套,講課滿堂灌,練習滿天飛。
內容流于形式 現象:為活動而活動,為討論而討論,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忽視對學生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于形式,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只給不到一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說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分析:一是對新課改的理解有偏差,以為只要這樣就是新課改了,忽視了實質;二是接觸新課改時間短,仍處于磨合、模仿階段;三是個人能力有限,害怕駕馭不了“活”課堂,只好退而求其次了。這樣的課改課堂沒有實在的內容,談不上實效,更別提學生能力的提高了。
課堂追求“熱鬧” 現象:有的教師表面看起來教學手段多樣,課堂氣氛活躍異常,學生表現得愉悅、快樂,還有的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于“滿堂問”,整節課熱鬧異常,氣氛活躍,可是一節課上完,討論的就是那么幾個同學,發言的更只是班級的佼佼者,其他同學成了旁觀者,表面上看起來積極配合教師與其他同學,其實根本還不知道學了什么。分析: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分析,與數學學科的特性不符;沒有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其實,教學并不是越熱鬧越好,也并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安靜、有序基礎上的愉悅氣氛也是新課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亂”“嚴而不板”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基本對策
加強培訓 通過學習要使教師充分認識自己在數學課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師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播者,而且要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給學生留下發展的空間。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發展方向給予具體指導,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有機整合,使學生的基礎與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要舉行層次不等的學科培訓,但由于時間和條件的限制,培訓多數是理論方面的東西,教師缺乏實踐體驗,再加上各學校學科發展不均衡,所以新課改在有的學校開展的轟轟烈烈,有的學校卻收效甚微,所以如果能在均衡各校教師水平的前提下,優先給教師提供一些具有實效的培訓,并放慢腳步,先在各校培養部分帶頭人,然后以點帶面,輻射全校,效果一定不錯。
狠抓課堂管理 主要抓三點:一是課堂的空間管理,教學環境要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教師關注全體學生。二是課堂的時間管理,要求教師從以學科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應從完成課時任務為中心轉向設計合作教學環境為中心,根據課堂實際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課堂活動形式要服務于學生的發展。三是課堂的行為管理,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思維質量的培養,防止課堂上出現“活”而無序、“活”而無效的現象。
加強自我反思 有效方法是撰寫分析數學教學反思。例如,數學教師可以反思下列問題:這節課是否如預期希望的?上課時改變了計劃中的哪些內容,為什么改變?是否有另外的教學活動或教學方法更成功,為什么?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反思,教師就可以判斷自己是否成功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合理使用教材 教師在教學中,不當教材的復印者,不把教材當作圣經念。要結合本地實際活用好教材。①要對教材取舍重組。②要重視課題學習。③要生活體驗教材。
以上僅是筆者個人對前一階段教改活動中暴露的問題和應對策略的觀點總結,教改的優勢和它的強大生命力勿容質疑,時間能證明一切。隨著教改活動的不斷深入,隨著實施者觀念的不斷更新,教改的優勢將不斷體現,教改的成果將為學生、教師、社會所獲享?!袄щy與希望同在,挑戰與機遇并行?!敝灰覀兡懿粩喔掠^念、改變思想,探索新型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科學思維能力及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的數學課程改革一定會取得成功,我們的基礎教育事業必將取得進步。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青山區二0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