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聽了一些數學課,有“新秀杯”“棟梁杯”賽課,也有樸實的常態課。發現數學課堂教學“低效”現象依然存在。結合聽課中發現的幾種現象,談一些思考和建議。
課前準備不足,缺乏候課意識
這是一節低年級調研課,已提前一天通知了上課教師,筆者提前5分鐘走進了教室等教師來上課,可是一直到上課鈴聲響起,上課教師才抱著電腦急匆匆的走進教室,接著就是接電腦,調試投影儀,忙活有五、六分鐘,投影幕上還是沒出來像,無奈這位教師又跑到辦公室找另一位教師來幫忙,又過了幾分鐘才開始上課,這時候課堂已經過去了足足10分鐘。哎!一節課能有幾個10分鐘?。?/p>
【分析與對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師缺乏效率意識,備課僅注重課前,沒有從整體去考慮,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必須對教學各環節進行設計和優化,其中課前準備十分重要。
一要拓寬備課的內涵,增強教師的候課意識。教師要有時間觀念,珍惜課堂的每個40分鐘時間;教導處既要關注教師每節課教學設計的質量,也要關注教師是怎樣走進教室的。提前3分鐘候課制度應該成為教學常規檢查的一項內容。二要明確3分鐘候課教師要做些什么。提前走進教室,教師可醞釀自己的情感,可以用眼神和語言和學生做簡單的交流和溝通,為新課的學習做好情感的鋪墊;教師可利用這短暫的幾分鐘對新課的流程做整體的回顧,進一步熟悉教學思路和流程;課前準備還要對教學設備進行檢查和試用,確保上課開始迅速進入上課環節。三要重視學生課前常規訓練。要求學生課前要及時上廁所;要準備好下一節所需要的課本、文具及相應的練習本;要鈴聲響起迅速到教室位置上坐好,等待老師來上課。
教學指向不明,缺乏目標意識
這是一節“新秀杯”課堂教學比賽課,教學內容是“9加幾”。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列出算式“9+4”,教師的算式剛剛寫好,很多學生就搶著報出了得數,這時教師就點名幾個學生說說怎么算的。下面是四位學生依次發言。
生1:把9放在心里,接下去數:10、11、12、13。
生2:先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生3:先把9分成6和3,6+4=10,10+3=13。
生4:把9看成10,10+4=14,14-1=13。
四位學生的發言基本上囊括了“9+4”的幾種算法,不知是學生真是那樣想的,還是為了迎合教師的心理需求。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比較:“你喜歡哪一種方法?”
生1:我喜歡第一種方法。
生2:我喜歡第二種和第三種方法。
生3:……
師:你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算!
【分析與對策】“算法多樣化”是新課改背景下數學課堂的一個亮點。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體驗成功的平臺,給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因此,它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但是,在享受多樣化的算法帶給激動和驚奇之時,不能忘了課堂教學所要達成的基本目標。
“9加幾”屬于蘇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加法”這一單元內容,這一單元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學內容,“9加幾”是第一段教學內容。例題分三個層次組織學生探索方法的活動。首先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列出9+4的算式;接著讓學生聯系情境圖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獨立思考算法,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對各種不同的算法進行比較;最后給出“湊十法”的思路,引導學生借助直觀,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很顯然,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湊十”法才是這節課要達到的基本目標,而上例中的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算法比較以及突出“湊十”這一基本方法方面做得還很不夠。關于算法多樣化的幾點建議:一是在算法交流過程中,不能片面追求多樣化,而應注意突出基本算法的展示;二是在算法優化過程中,不能一味遷就學生的選擇,而應明確提出理解、掌握基本算法的要求;三是在練習過程中,不能過早脫離算法交流,而應把基本算法的展示作為一條主線貫穿教學始終。
分組學習要求不明,缺乏合作意識
一次視導檢查,隨機聽了該校一節二年級的“可能性”一課,教師課前準備了十個小黑布袋,每個布袋里都裝有6個紅球。上課開始,教師分給每個小組(每組4人)一個布袋,讓學生摸球。學生不得要領,不明白教師要摸球的真實意圖,頓時教室里亂作一團,有吵的、有喊的、有搶的、有忙著玩的……
【分析與對策】許多教師認為新課改倡導合作學習,所以小組合作學習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合作學習成了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但不少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卻流于形式,收效很差。就像這位教師那樣,課前也做了較好的準備,課堂上也把學生分成了若干學習小組,但由于小組內沒有明確分工,學生不明白摸球要領,形式上雖然合作了,但收效甚微。
在當前的小學課堂中,沸沸揚揚的討論場面隨處可見。然而,只要深入其中,就會發現這種流于形式的討論,只是表面熱鬧,并無扎扎實實的功效。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孩子,如果不經過有序、有方法的討論訓練,就放手讓學生進行討論學習,學生在課堂上是不可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的。如果上例中,教師在讓學生小組合作摸球時出示下面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1.請每個小組拿出課前老師發的口袋,小組同學輪流從口袋里任意摸球,一次只能摸一個,一個同學摸完后把球放回,下一個同學再摸球前先把口袋里的球攪勻,再接著摸球。
2.組長不摸球,組長負責記錄組內每個同學摸的是什么顏色的球。
3.最后小組討論,從這樣口袋里摸球的結果用一句話可以怎么說?把這句話寫下來。
這樣讓學生明白怎么做之后,再讓學生分組開始摸球活動,教師巡視指導。這樣小組操作有明確的任務指向,學生明白了操作要求,借助操作的工具,小組合作才會更實在、有效。
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必須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內容適宜是學生合作學習成功的前提。合作學習的內容必須定位在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內,使學生感到有一定的困難,但又不是高不可攀,使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第二,思考充分是學生合作學習成功的基礎。合作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學生只有在經過充分的獨立思考,對問題有了自己的想法,覺得有話可說,才會產生交流、表達的欲望。在多數學生產生這種欲望時,合作學習才切實可行。第三,匯報學習收獲時,組員要輪流發言,不能一人獨攬大權。即首次匯報生甲為主要發言人,其他成員可作補充。但下次匯報(也可順延到下節課),主要發言人不能是生甲,應把機會留給組內其他成員,生甲只可進行補充或提出新的見解。如此循環,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第四,教師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給學生以必要的支持、幫助與指導,組織學生進行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探究過程中教師應適時予以點撥、指導,絕不能放任自流、流于形式。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