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的精華。具體地說,“誠”即是尊重事實、真誠待人,不自欺也不欺人。“信”則是忠于良心、信守諾言。“誠”是“信”之根,“信”是“誠”之用。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在我國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中,人們歷來把誠信視為“立身進業之本”,要求人們“內誠于心,外信于人”。它是做人的一種品質,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基礎性道德規范,也是現代文明的基石。
誠信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來,我國已逐步把以“誠信”為重點的加強公民社會道德建設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誠信”作為一種基本的道德要求寫入了中央文獻;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又提出了以“誠信”為重點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求;2006年3月,胡錦濤同志在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論述中再一次強調了“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黨的十八大召開后,“誠信”一詞被納入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24字社會主義價值核心觀,并把它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著力點。
習近平同志指出:誠實守信是中華文化最基本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思想道德最核心的外在表現。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美德是百年大計,是對子孫后代的責任,一絲一毫都不可以疏忽。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于世,誠實守信一直是國人引以自豪的品格。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不斷侵蝕,社會誠信度正在逐漸下降。同時,這種現象也極大地影響到了青少年一代,特別是受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念多元化的不斷沖擊,中學生的誠信缺失現象越來越突出,究其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中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中國社會在歷史上經歷了長達2000多年的集權專制統治。在這種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社會中人們不能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和權利,老百姓的觀點必須和統治者認可的觀點保持一致。久而久之,人們發現說謊、獻媚往往可以給自己帶來好處,而直言不諱、誠實守信卻常常吃虧遭殃。這種不良的社會環境扭曲了人們的誠信意識,是社會誠信意識缺失的內在原因。在當今,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時期,人們過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導致了社會中存在大量不健康、無誠信的現象。政治領域的貪污腐敗、經濟領域的爾虞我詐、坑蒙拐騙、甚至文化學術領域的弄虛作假等,使得整個社會的信用惡化,嚴重影響了在校學生。生活中一些“守信者”損利、“失信者”得利的反面淘汰機制如洪水般沖擊人們原有的道德理念,侵蝕到圣潔的校園,對中學生心靈的腐蝕是不可低估的。中學生正處于一個特殊的年齡段,在思想上經常表現出不成熟性和矛盾性,在當前價值趨向多元化的情況下,不能抵制物質利益的誘惑,片面強調所謂個人價值,追求物質利益,而忽略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
學校教育方式的失范 長期以來,中小學校在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習慣于通過課堂教學灌輸,課堂講授的內容重在理論知識而缺少人文特征。對學生誠信行為的培養習慣于通過批評、禁止等手段,而不善于通過集體輿論和文化氛圍進行熏陶。這種重理論輕實踐、重灌輸輕引導的教育方法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導致學生對道德教育麻木甚至反感。在利益的驅動下,很多學校自身內部存在著很多不誠信的現象。譬如,有的學校為申報“重點”“示范”,為迎接各類檢查、評估,在操作過程中存在很多作假行為。種種不誠信行為使學生感到被欺騙,更失去了對教育的信任。此外,少數教師往往只是“講臺上的道德家”,現實中的行為卻屢屢失范,給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是無法估量的。這些問題是削弱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家長指導思想的偏差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有的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殊不知,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不誠信的行為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還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就是“一心只讀圣賢書”,對其它方面都漠不關心,忽視日常的品德教育,即使發現問題也是一味地包庇,較少給與精神指導。少了正確的引導,極容易導致孩子價值觀的偏失。
學生的自身因素 中學生社會閱歷尚淺,沒有具備正確的道德評判能力,沒有建立起科學的道德信仰,不能辯證地看待社會中的腐敗現象,易受社會上物質主義、功利主義的干擾和沖擊。一些道德修養差、自律能力不強的學生容易迷失方向,背離誠信的軌道,他們對自己的不道德行為沒有足夠的認識,覺得只要眼前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就行。
加強中學生誠信教育舉措
中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學生誠信的危機挑戰著傳統的倫理道德,嚴重地影響學校德育工作,影響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影響著他們美麗的人生道路。學生誠信道德的缺失將從根本上降低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對此,教育工作者不能消極地等待社會信用狀況的好轉,而應該主動采取措施,及時地對癥下藥,加強中學生的誠信教育。
營造誠信氛圍 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說做人、做事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確立了,做人做事的道也就產生了。要發揚這一中華傳統美德,學校就要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教育活動,全校師生都認識到樹立誠信道德的重要性,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氛圍。對各項日常管理工作要常抓不懈,不能忽松忽緊、忽冷忽熱,上級來人檢查了忙一陣,走了松一陣,對學生的誠信教育不能僅僅停留于口號、停留于課堂灌輸、停留于形式,而應從學校管理的點滴小事上做起,以學校的誠信來影響學生,教育學生。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有助于誠信品德培養的書籍,指導學生經常閱讀,讓他們了解偉大人物誠信品德的形成過程和高尚品德對人生的重要作用,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開闊他們的思想境界,激發他們培養“誠信”品德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通過校報、廣播站、海報、標語等宣傳形式,積極開展諸如以“誠信”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舉辦“誠信在校園”征文比賽和“誠信名言警句書畫展”等一系列的宣傳教育活動。抨擊、譴責、處罰考試作弊、不守信用的現象,讓學生從中認識、反省、辨別自己的行為是非,從根本上改變老實人吃虧的弊端,營造“講誠信光榮、不講誠信可恥;講誠信得益,不講誠信不得益”的校園氛圍。
提高誠信素養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學生要養成良好誠信習慣,首先是以“知”為開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內在規律,最后以形成自覺、自主、自動的行為習慣為歸宿。知是行為的先導,是產生行為的思想基礎。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首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灌輸,教育學生自覺遵守《中學生守則》,其中第十條“誠實謙虛,有錯就改”要落到實處,要求學生自覺遵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自覺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通過開設誠信知識講座,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在誠信方面表現出來的不良傾向,讓他們懂得講哥們義氣、不講原則、包庇同學等行為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誠信,引導學生走出誠信認知中的誤區,并懂得怎樣去制止與抨擊不講文明誠信的行為,從而使學生初步了解誠信教育的基本內容、要求和重要意義,樹立守信為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其次優化教室環境,是養成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外部條件,創立一個整潔、優美、文明的氛圍,給學生以一種良好的誠信環境,對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具有很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樹立誠信榜樣 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誠信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思想。一位成功的教師必定在學生中享有較高的威信,教師的威信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淵博的學識水平,二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學高方可為師,身正才能為范。因此,教師誠實守信、實事求是、做真學問,以自身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人,是誠信教育的根本所在。
家校教育聯動 誠信教育要取得實效,僅僅停留在學校教育是不夠的,要通過多種活動形式,將學校誠信教育與家庭道德建設結合起來。中學生誠信缺失,這固然與學校教育的不到位、與社會大環境的污染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家長對孩子的誠信教育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家庭則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課堂,社區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對學生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要主動與家庭、社區緊密配合,擴大學校教育對社會和家庭的影響,特別是要重視和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幫助學生家長充分認識誠信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以身作則,積極配合學校共同抓好誠信教育,促進學生誠信素養的提高。
自律自主發展 外部的環境、制度、教育的確都能對學生的誠信產生影響,但這些都只是從外部產生作用,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學生從內在的修養做起。當今的學生非常強調和肯定自我,但假若不以誠信來武裝和充實自我,就不可能真正地實現和完善自我。當前在開展學生的誠信教育中,教師尤其要講清誠信與自我完善的關系,要通過誠信教育,喚起廣大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識,自覺加強誠信建設,養成“誠信待人,誠信處事,誠信學習,誠信立身”的良好習慣,樹立起“從我做起,誠信自律”的信念。
誠信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學校教育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抓住一切教育契機,引導學生了解誠信、實踐誠信、擁有誠信。要堅持與時俱進,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對中學生的誠信教育,使他們具備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高尚的道德水準,成為有益于社會、有益于民族的建設人才。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中等專業學校;浙江省松陽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