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生態系統理論創始人布朗芬布倫納認為,人與其生活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他強調人的發展的動態性。其環境層次的最里層是微觀系統,即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這個環境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是環境系統的最里層。依據他的理論,學生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主要是班級,學生人格的發展是動態的,受班級環境影響而變化的。教師在學生進行班級環境的建設中起指導作用。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師的作文評語能幫助學生改變認識,改善日常行為,形成和諧的生活環境,從而促進和諧人格的形成。
一段作文評語,架起師生溝通橋梁
學生小薛的分數一直不高,有些自暴自棄。但是去年開學第一周布置學生寫《校園的秋景》,她寫得不錯,筆者用紅筆大段地圈出精彩語句,寫下評語:“讀到了文字里洋溢著的青春氣息和女孩特有的清麗、細膩和純真。”大段圈出的是下面的文字:
秋天最令人喜愛的還是那爽朗的天氣。不冷不熱,少了夏季的浮躁與冬日的冰冷。這時的陽光成了受人歡迎的玩意兒,在涼絲絲的風中沐浴著這暖和的陽光,是多么愜意與舒緩。人們都說秋天是散步的好季節,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秋日的校園雖然告別了往日浮華的花的魅影,卻又迎來了十里飄香的桂花。說它十里飄香還真是不假,“未見花影,先聞其味”。別看它只有小小的一抹黃,卻給整個校園增添了許多生氣。香氣飄浮在每一顆空氣粒子中,伴著微風飄進我們的體內,流淌在血液里。此時的校園已不僅是校園,更像是一座香園。
一張紙條,讀懂女孩的內心世界
接下來的事情有些出乎筆者的意料,小薛寫了一張紙條給筆者:“老師,謝謝您!其實悶悶的外表下,我有‘發燒友’一樣的熱情,可是人人都說我文靜,于是我也就只能做個文靜的女孩了,但我總覺得那不是我。”
“為什么她會這么想?”筆者很是疑惑,想要一探究竟。趁她來辦公室背課文之余,筆者與她聊了起來。然后找到機會切入正題:“你覺得自己不文靜?”這是一種冒險的問法,弄不好,她會對我反感。但是她卻很溫和地回答了筆者的問題,似乎還有些迫不及待:“我總覺得因為笨,別人才會說我文靜。”
這話一出,筆者感到非常吃驚。但還是隨意地問:“能告訴我你這樣聯系起來的依據嗎?”她說:“我有個姐姐,很聰明,人人說她活潑可愛,她成績很好,現在是南京工學院的研究生了。我從小成績就不怎么好,數學尤其差,沒辦法,只好選文科。父母對我也不抱太大希望,能考個本三就不錯了。我想人家不好意思說我笨,所以就只好說‘好文靜’了。不過,我也習慣了,平時從來不敢頂嘴,不敢大聲說話。老師說我的文字有青春氣息,我挺高興的,我一直以為自己小小年紀,卻有點老氣橫秋了。”
她的自我評價為什么這么差?想不到一段不經意的評語令她剖開了自己的內心來讓筆者看。教育實踐和現有的理論知識讓筆者明白:她是被學習上太多的失敗經驗打垮了,正值青春的她,看似文靜秀氣,事實上已經沒有了翱翔搏擊的勇氣了。接下去,筆者要想辦法增強她的自我效能感。
一次競賽機會,引導學生進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是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之一。這個效能信息源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提高效能期望,反復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這么簡單,成功經驗對效能期望的影響還要受個體歸因方式的左右,如果歸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會增強效能感,把失敗歸因于內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因此,歸因方式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增強她的自我效能感首先要讓她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體驗并正確歸因。
作文競賽,小薛獲得了省一等獎。筆者讓她上臺匯報參賽情況,她口齒伶俐,同學們都投以敬佩和羨慕的目光。后來她在一次命題作文《態度決定高度》里寫道:“生命充滿奇跡,痛苦不是全部。它雖然和幸福相倚相隨,但終究不能扼住命運的喉嚨。身邊許多人一直都在鼓勵我要從容應對各種困難。米盧曾說:‘態度決定一切。’而我說,態度能成就幸福。外在貧乏,可以內心充實;道路曲折,可以前途光明;生活簡單,可以幸福萬分!”筆者寫下評語:“讓我們用這樣的思維方式來思考明天,思考未來。”這樣寫的目的是讓她學會正確歸因。奇跡出現了,摸底考試時,她的名次已達到全年級中上。這以后,她的臉上開始時常帶著微笑,與同學也說笑起來,看到老師會主動打招呼,同學和老師都感覺她像變了個人,父母也說她變開朗了。
運用“情緒喚醒”強化期望效應
中學作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把作文當作靈魂凈化的過程,這是每個語文老師必須自覺承擔的責任。人格是靈魂的骨架,和諧人格帶給人們美好的生活體驗和幸福的心靈,引導人們走上正確的人生方向。根據生態系統理論,學生的人格發展是動態的,筆者認為,語文教師通過作文評語來培養學生的和諧人格,這種實踐是有意義的,同時也是可操作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