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是獲取新的信息與觀點的重要手段,它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對學生來說,閱讀是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里最為重要的一項,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但在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閱讀能力很差,而且害怕閱讀。
閱讀與動機的關系
從某種意義上講,閱讀與興趣和動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如果學生能從閱讀中獲取他們需要的知識,他們就會受到鼓勵而繼續閱讀;反之,如果他們感到閱讀困難,就會減慢閱讀速度,如果他們減慢了閱讀速度,就會讀得較少,讀得少,從而導致對閱讀失去興趣,從而陷入了下圖中的惡性循環圈(見圖一)。因此,必須得采取某種措施幫助學生來擺脫這個挫折重重的怪圈,而進入一個不斷進步的良性循環圈(如圖二)。速度、成就感和理解會直接關系到閱讀者的閱讀量,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都會為人們提供一個擺脫惡性循環而進入良性循環的契機。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能引導讀者大量閱讀的成就感。
小學閱讀教學的現狀及分析
根據上述理論和思路,結合小學生閱讀的實際以及自己的閱讀教學經驗,筆者進行了一次有關閱讀現狀的調查。
調查目的 一是學生們對閱讀的認識情況;二是學生們在閱讀中采取了哪些策略;三是目前學生們的閱讀水平能不能達到大綱要求。
調查方法與對象 本次調查以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問卷的設計涉及小學生對閱讀的認識,閱讀能力以及所采用的閱讀策略等方面,共12個問題。調查對象為筆者學校六年級135位學生,收回有效問卷128份。
調查結果分析 其一,相當一部分學生雖然喜歡閱讀,但缺乏強烈的閱讀動機。調查結果表明,27.34%的學生從不喜歡閱讀,害怕閱讀的學生占12.5%,6.25%的學生被迫進行閱讀,50.78%的學生是為了應付考試,真正自己感興趣的只有35.16%,這說明學生們還只是停留在“要我讀”,而不是“我要讀”的狀態。其二,學生的閱讀習慣差異較大。根據調查,43.75%的學生開始閱讀一篇文章時采用快速瀏覽后再仔細閱讀的方法,70.3%的學生采用逐詞逐句的閱讀方法,78.13%的學生在閱讀中經常跳讀,40.63%的學生經常復視,15.63%的學生用手指著讀,有些學生這幾種情況兼而有之。其三,學生閱讀范圍狹窄,閱讀量小。一方面是閱讀對象單一,學生大多喜歡故事書,對其它書籍涉獵很少,如文學書籍、科技書籍和生活書籍等;另一方面是閱讀數量不夠,調查中每學期能讀一本的學生占29.69%,一本都沒讀的占32.8%。這些數據表明,絕大多數學生只限于課本或試卷上的閱讀,幾乎沒有人進行課外閱讀,這樣的閱讀量恐怕很難達到大綱所要求的閱讀能力。
激發學生閱讀動機與對策
設置閱讀目標 其一,目標設置要明確。閱讀目標要明確,就是學生學什么,達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用什么辦法達到目標,什么時候達到目標,要明明白白。其二,目標設置要分層。當學生明確了閱讀目標,并把自己的行動和目標不斷加以對照,看到通過自己的努力正不斷縮小達到目標的距離時,他們閱讀的積極性就會持續高漲,并通過努力最終實現目標。
營造閱讀的氣氛 首先,營造好班級的閱讀氛圍。在班級設立圖書角,建立班級圖書架。圖書由學生自帶,互相交流。作為圖書角忠實的讀者,教師要帶動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其次,多和家長溝通、交流,鼓勵家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學生在家里生活的時間比學校多,教師要把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當作自己的份內工作去完成,讓家長認識到,加強課外閱讀不僅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促進各科學習。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學生是否喜歡教師也非常重要,兩位教師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效果可能會迥然不同。教師需要哪些能夠激發學生內在需求的品質呢?教師首先應當保證自己的課生動有趣,這是讓學生喜歡閱讀的基礎;其次,應當公平、平等地對待學生;最后,應當給學生樹立一個使用目標語言的榜樣,以使學生能在課堂上信賴教師。
如果學生對閱讀有興趣,而且在閱讀前就得到很好的鼓勵、啟發,他們就會自覺進行閱讀,并且會努力提高閱讀效率。沒有人能強迫一個人去閱讀,教師所能做的就是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機會。如果學生的閱讀動機得以被激發,他們將會喜歡閱讀進而學會閱讀,他們的閱讀能力將得到提高,最為重要的是他們將通過閱讀學到更多的知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金閶外國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