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生活化作文教學《春天的一處景物》時,該課設計的教學目標為:教會學生抓住春天事物的特點,有序觀察事物;教會學生動靜結合,并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描繪春天的一處景物;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增強他們表達和寫作的欲望。其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談話導入,歌曲揭題
老師問:“同學們,現在是什么季節?”學生們齊聲回答:“春季。”“對,美麗的春天已經向我們走來啦!今天就讓我們張開雙臂,一起走進大自然,去尋找春天,好嗎?首先請大家美美地欣賞歌曲《春天在哪里》,會唱的一起唱,不會的打打節拍。”欣賞歌曲《春天在哪里》。老師接著說:“聽完了歌曲,你覺得春天怎么樣呢?你是從哪句歌詞里感受到的?”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和討論。老師說:“你們真是善于傾聽和思考的孩子。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走進春天,用我們的生花妙筆去描繪美麗的春天。”板書課題:春天的一處景物。
【評析】教者用歌曲導入新課,起到了營造氣氛、烘托氛圍的作用。孩子們邊唱邊賞春天,在歌詞中找春天的典型景物及其特征,為下一步作文作了很好的鋪墊。
指導觀察,典型引路
第一步:引出課題。老師說:“課前,老師已經告訴大家利用雙休日到郊外去找春天,你們找到春天了嗎?欣賞到春天什么美景,誰來說說?”學生圖片展示和匯報他們游玩的美景。第二步:個案點睛。老師說:“莊馨妍同學,你到什么地方找春天的,觀賞到了春天哪些景物,你來說說。”莊馨妍匯報。
【評析】這一環節,教者重點引導學生明晰“哪一處春天”“春天有哪些景物”“景物哪些典型特點”……讓學生明確作文中心和寫作的重點。同時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抓住景物的特點觀察。從真正意義上解決了作文教學“言之有物”的問題。
第三步:“雙休日,張老師也到郊外找春天啦!這不,這是我在尋找桃花島拍攝的一組圖片,來,我們一起好好欣賞欣賞。”第四步:指導觀察,進行“說的訓練”。先提出問題:“這組圖片美嗎?你們應該如何觀察?”請學生匯報。再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一些寫作方法:①順序清晰;②抓住特點;③修辭恰當;④動靜結合。接著,讓學生們用剛才學到的方法來完整地介紹一下這美麗的桃花島美麗的春景。由同座位練說,準備匯報。最后,指名匯報,適時評價、點撥。
【評析】通過指導觀察、引導表述,讓學生明確說什么、怎么說、如何選用恰當的修辭手法。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不僅要說出春天花草樹木等景物的特征,而且要說出蜜蜂、蝴蝶等生物的特征。既要授之以魚,也要授之以漁,讓學生習得要領,掌握方法。
遷移學法,學生練筆
第一步:“神州有天皆麗日,祖國無處不春天!美麗的地方當然不止桃花島一處!讓我們一起美美地欣賞不一樣的春光。”(師播放視頻《春光美》)第二步:“同學們,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春光,你最想介紹哪一處呢?現在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運用我們剛才學到的方法,寫出我們最欣賞的一處春景吧!”(板書:出示習作要求)第三步:學生擬稿,教師巡視指導。
【評析】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及時拓展作文的空間,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根據習得的方法自由表達,自由習作,真正把習作的話語權交給了學生。
評析作文,指導修改
教師先出示學生作文,并說:“請大家來說一說,你認為他哪個地方寫得好,好在哪兒呢?哪個地方還要再進行補充或換個說法會更好?”學生們發表意見后,教師及時指導修改。然后,學生評議修改后的作文。老師引導說:“現在大家覺得他的作文怎么樣?那大家就學著他的樣子再把自己的作文修改一下,或同座位、同小組的成員互相修改。”接著,再指導學生進行二次修改。并請一位同學把二次修改后的作文讀給大家聽一聽,并引導學生:“現在和剛才比起來,他有哪些進步?”最后是學生評議交流。教師進行小結:“景美文更美。孩子們,這節課我們學會了抓住春天一處景物的特點,按照一定的順序,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詳略得當地介紹了它的美麗,表達出了我們心中的熱愛和贊美。課后請繼續修改習作,老師相信,只要我們認真修改,相信大家一定會寫出讓老師贊嘆不已的習作的。”
【評析】好作文是修改出來的。及時組織學生評議,讓智慧再一次碰撞,鼓勵孩子“我手寫我心”,更好地表達出真情實感。
課后總評
這堂習作片段指導課教學,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在引導學生觀察、表達上有較大突破。總的來說有以下特點:一是重視情感的激發。本堂課的教學,教者注意通過歌曲導入、語言激勵、圖片觀察等手段,引發學生的亢奮情感,激發學生的習作欲望,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習作訓練之中。二是重視思路的開拓。作文作為一種創造性的腦力勞動,一篇習作的完成必須經歷從觀察到表達的過程,觀察好是寫好的前提。課上,張老師努力在引導學生觀察上下功夫,先是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抓住景物的特點觀察;接著讓學生進行說的訓練,選用恰當的修辭手法說準確、說具體、說生動、說出春天景物的特征;然后,遷移學法,一步步地打開學生的思路,放飛靈感。三是重視說的訓練。課上,老師以童心、童趣對待學生,重視指導學生觀察,鼓勵和支持學生大膽地說,自由地、有特色地表達,這樣,打開了學生語言的閘門,更有利于學生的表達,從而為學生寫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空間。
(張飛蘭系設計者,咸高軍系評析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