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當下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是要關注語文課堂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努力去做一個有思考、有聲音的語文老師。一個沒有聲音的語文教師,可以暫時教給學生考試用的語文知識,卻不會給學生留下長久的記憶和品位。
改變“第一教時”被忽略現狀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基礎知識的教學,語文更不例外。現在到外面聽課,都有一個共同現象,即“第二教時”現象,聽到的課堂教學大多是充足的“互動”,深挖文章的隱藏意、折射意,剖析語句的內涵和深刻,卻很少聽到基礎教學“第一教時”的課。如果再細心觀察一下坐在身旁的學生,就會發現他們的動筆片段中,會有很多的錯別字;如果再細心聽一下,就會發現學生的發言缺少邏輯,甚至還存在明顯的語病現象。這些現象對語文教學是一個警鐘、一個質疑,教師們是拔苗助長、緣木求魚,還是隨波逐流、心存浮躁?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筆者認為:是“第一教時”的教學沒有引起教師足夠重視。字的形音義,要去學習、鑒別、理解和記憶,這個流程不但不能忽視,而且還要足夠重視起來。可以利用多媒體來認一認、辨一辨、讀一讀、記一記,充分利用多媒體的信息量大、直觀性強、形象可感的特點加強字詞句的教學,這樣不但讓學生掌握、理解了字詞的意思,而且還對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都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解決文本閱讀與情感培育的斷裂
新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
教育關注生命的完整。人應該是自然生命與價值生命的統一體,自然生命是價值生命的載體,價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靈魂。舍棄二者中的任何一個,生命都是不完整的。價值生命的教育應該是認知與情感的統一。往往過多地追求了理性方面的東西,而忽視了情感教育,因而學生缺乏感悟、不能體驗生命的高尚與美好,生命教育的質量不高,教育應該關注生命的靈動和個性的張揚。可現在很多學生對學習,或對他人,抑或對待自己的生活,表現出來的幾乎都是漠然的態度。他們普遍缺乏應有的符合他們年齡段的活潑與激情,缺乏應有的理想和動力,缺乏應有的感恩之心和責任之心,缺乏寬容他人的胸襟和面對挫折的勇氣……筆者認為,這些就是當前在學生身上漸漸流失的美好情感。
為何會變成這樣,從語文教學來看,從文本閱讀角度來看,有外因也有內因。從外因來說,當前的語文教學,特別是文本閱讀,還是較多地關注學生的考試,關注了社會的需要,從而忽略了“人”的教育,文本更多地成了社會“成材”和“成器”的閱讀,導致情感流失;從內因,也就是教師本身來看,缺乏利用文本閱讀來培育學生情感的意識,在考試的壓力下,許多教師已經習慣于依據所謂的標準答案講題目,什么情感體驗、什么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都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大都將文本閱讀狹隘地看成了講練習的過程,更不用說走進作者的內心了。在這外因和內因的驅使下,學生對學習也好,對他人也好,對自己的生活也罷,呈現出的就是一種漠然,一種痛苦,一種極不負責任的學習、生活態度。
克服學生想象力被凍結的尷尬
筆者認為,語文教師還要充分關注信息技術與一支粉筆、一塊空白的黑板整合,讓三者相得益彰,從而帶領學生行走在書本的字里行間。讓空白的黑板變成學生翱翔的天空,讓空白的黑板變成川流不息的知識海洋,讓空白的黑板變成老師引領學生出發的候車站,從而改變當下課堂中經常出現的半塊黑板是真的空白,半塊黑板被屏幕遮蔽的斷截現象。
沒有了想象,學生就會缺乏自我思考的能力,就會木訥于自己的個性表達,就會失去學習和再學習的趣味。可想而知,沒有想象的語文書本猶如一塊冰冷的石頭,沒有想象的語文課堂猶如一個簡單枯燥的模具加工廠。這一切,都讓人后怕。幸好,多媒體可以幫人們解決。
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始發站
教育學家夏惠賢在《當代中小學教學模式研究》一書中也指出:“教師的教無法取代學生的學,學習的成敗取決于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投入與發揮。”所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整合,打造更加廣闊的上升空間和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的方法,是一堂理想的語文課的正確評價。課堂教學還包括作業的設計,在新課標理念學習和實踐中,教師能很好地關注課堂教學這個環節,但對作業這個環節重視不夠,通常為了一節課絞盡腦汁,傾注自己的滿腔熱情,但對作業卻草草了事。究其原因,課是上給別人看的,作業是自己批的。這種做法不但給學生造成了學習上的嚴重脫節,而且也沒有真正貫徹新課標的思想。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生成能力無從可談,下一階段該往何處走,該怎樣走,一臉茫然。
沒有生成的語文課堂決然成不了候車室的,所以要讓每節語文課成為學生探求知識的始發站。那就要求教師能夠為學生設計好行程的方向和購買車票的足夠資金,學以致用、融會貫通是學生行程方向正確的保證,課堂知識生成的積累、豐富的情感體驗、獨特的個性感悟、舉一反三的能力則是學生籌集購買行程車票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唯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