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老師已經認可了教材內容不等于教學內容的觀點,然而,教材內容的“整體性、豐富性以及隱秘性”等特質使得教學內容的研制困難重重,“語文學科始終未能開發出知識點具體、邏輯關系明晰的教學內容序列”依然是不爭的事實,語文教學效率低的問題仍然不容忽視。
兩次定位
第一次定位即確認選文的類型。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一書中,王榮生教授試圖根據選文的不同性質將其分為“定篇”“例文”“樣本”以及“用件”四種類型,并規范了不同類型的選文在教學中的功能。所以,在研制教學內容時,教師有必要先將選文進行類別的歸屬,如此一來,方可確立教學范疇,制定目標體系,把握教學的方向。
第二次定位即開發選文的核心價值。任何一篇選文的教學價值必定是多元的,多則泛,則無效。所以要學會從多種教學價值中找到核心的價值,這種核心價值必定是典型的,有統領性的,又能凸顯語文特點的。如此一來,方可保障教學內容的集中與深入,內化與遷移,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面面俱到,還“定篇”之本來面目
馮驥才《珍珠鳥》一課堪稱“經典”。為此,筆者將其“教學內容”定位為“以片段之景進入,品析語言的活潑,進而感知“我”對小珍珠鳥的喜愛,及由此升華的關于“信賴”的情感。具體做法包括:其一,站在思辨的角度領略其語言魅力。教學片斷如下:
生:我從“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讀出了小珍珠鳥是在試探馮爺爺會不會傷害它,看出它還是有點怕馮爺爺。
師:能把句子中的“偏過臉”這一細節去掉嗎?
生:我覺得不好,“偏過臉”寫出了小珍珠鳥調皮而可愛的樣子,而下面又寫道“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感覺就像是小鳥兒看著馮爺爺,馮爺爺也在看著它,很有趣,很溫暖。
師:看來這就是大作家的文筆,字字傳神、傳情!
【思考】文學大家在詞語的選用上是十分用心的,古人把它叫做“煉字”。因此,領略語言魅力也是“經典”篇目的重點教學內容。那如何才能真正領略呢?思辨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如本環節中關于要不要刪除“偏過臉”這一動作的辨析,既能讓學生更為透徹地走向語言內核,又能讓他們逐漸形成獨立的思維方式,成為主動的閱讀者。
其二,站在共情的角度體悟其情感魅力。教學片斷如下:
師:讀著讀著,你覺得這還是一只鳥嗎?
生:這不像是一只鳥,而是一個調皮的小孩兒了。
師:從哪里看出來的呀?
生:你看它在“嗒嗒地”啄“我”的筆尖呢!
師:如果你是珍珠鳥,你敢啄主人的筆尖嗎?
生:可能不敢。
師:為什么?
生:因為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鳥”,它只有在比較信賴的情況下,才會有這樣的舉動。萬一主人對我不友好,一把把我抓住呢!(笑)
師:嗯,也有這可能呢。可是文中的珍珠鳥……
生:卻在那大膽地伸出小紅嘴“嗒嗒”啄著“我”顫動的筆尖。
師:可見,這不再是一只怕人的小鳥兒,它就是作者的朋友了。
【思考】“經典”之所以動人,通常是因為它所蘊含的真摯的情感,或是美好的價值觀;而人之所以愛讀“經典”,則是因為通過閱讀,可以補充自己情感經驗的不足,引起自己內心的共鳴,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因此,如何讓學生站在多個角度去體悟文本的情感魅力,也是教學“經典”的要義所在。本環節中,教師試圖讓學生從讀者轉化成故事的主角,從而真切地感受其情感變化,也自然升騰起喜愛小鳥兒的情感。
以點帶面,循“例文”之源頭活水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說:“課文主要是說明‘共同的法則’和‘共通的樣式’的‘例子’。”從這個角度來說,語文教材更多是“例文”,是為學生語文能力與課程素養的發展提供“源頭活水”的。那么,怎么讓水“活”起來?“活水”怎么引過來?都值得探究。筆者認為,聚焦一點縱向教、圍繞一點橫向教不失為良好的途徑。以教學《維生素C的故事》的片斷為例。①理清脈絡:找到描寫哥倫布面對怪病降臨反映內心變化的詞語。交流,板書:十分沉重——噙淚點頭——越發沉重——又驚又喜。②深入想象:挑選任意一個點,來試著說出哥倫布當時心里的話。比如,望著茫茫的海水,哥倫布心情十分沉重,他想……③小結延伸:課文中原本只用四個詞語寫出了人物的心情,可是,在我們的合理補充里,他的內心想法變得更加具體,人物的品質也隨之愈加凸顯。
【思考】心理活動是一種客觀存在,它就像是“另外的世界”藏在每個人的心里。讓學生學會有意識地體察內心活躍的語言也是一種語文的能力。這節課上,筆者和學生始終圍繞“心情”這條主線,從梳理發現到設身想象,再到延伸創作,目標集中、連續、富有彈性,這與西方目標學家安德森提出的“合適的目標”是相一致的。當然,目標集中并非絕對僅局限于某一個“點”,只是以此為例,以便舉一反三罷了。
讓人欣喜的是,經過多學期的實踐,班內學生學業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由于語文素養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語文學習又是一個長期積累的活動,因此,這場“教學有效性”探索之路還很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石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