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是現代派作家福克納最著名的短篇小說。本文從美國南方文化歷史、福克納小說作品特點、寫作手法、歷史變遷時期的矛盾心理等角度對其進行剖析,闡明愛米麗愛情悲劇、人生悲劇的全過程,旨在讓讀者更進一步了解福克納作品和愛米麗這一人物。
關鍵詞:福克納小說 《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 愛米麗人物特點
一、福克納小說的地域性與時代性
威廉·福克納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識地形成一個以南方家鄉為背景、以幾個家族的興亡歷史為主線的小說體系,這就是美國批評家馬爾科姆·考萊所提出來的“約克納帕塌法世系”。以南北戰爭后的美國南方社會作為時代背景、以約克納帕塌法縣作為地理背景,講述那里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由這個點來散射福克納對整個人類生存環境、歷史、及精神狀態的思考,這也是“約克納帕塌法世系”的實質所在。
福克納的作品用生動的筆觸精準地描述著美國南方深刻的社會矛盾,同情下層勞動者的苦難境遇;但也有對現狀極度不滿后對變態心理和精神恐懼癥的一些描寫。他有意加入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因素,夸大地再現生活,并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采用“意識流”的創作手法。這種超現實主義寫作手法對后世的美國文壇影響極大。福克納的“世系”包括十五部長篇及幾十個短篇小說,講述了美國南部從殖民拓展時期一直到傳統價值體系和道德觀念徹底被個人主義所取代的故事,從這組浩瀚的南方史詩中,讀者能清晰地捋清各個社會階層、不同家族幾代人的命運與美國南方二百年歷史的緊密聯系。《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以下簡稱《紀》)也是這套“世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讀福克納的這一短篇作品,不僅能領略他高超的寫作技法、了解作品深刻的內容指向,而且可對“約克納帕塔法世系”起到管中窺豹的作用。
二、福克納小說手法的多樣性與創新性
福克納精于長篇小說創作,其代表作《喧嘩與騷動》和《押沙龍,押沙龍!》等,意識流手法運用嫻熟,逐漸形成了意象迭變、繁復多元的寫作風格。而《紀》這部短篇小說則展現了福克納的另一特點:凝練、精準、清晰直接而又不失神秘,略帶憂傷。這位公認的文體大師,始終追求寫作技巧方面的創新,不能因循守舊,要集大家之長為我所用,獨辟蹊徑的表現手法,鑄成一家之風格。
在本篇中他運用了“時序顛倒”“哥特式”“象征、比喻”等寫作手法。下文將對這些方面分別進行評析。
幾乎在福克納所有的作品中,他對時間概念的處理都是獨具匠心。他習慣借用顛倒時序的手法,讓讀者產生“連續現在”的感覺,將不同時間發生的事件揉為一體,錯綜糾葛,仿佛是在同時發生。小說中的萬事都是現在時的部分。意識流的創作手法被福克納嫻熟運用,就說本篇這種顛倒時序的手法,雖與常見的意識流寫法有別,但也是依據人類思維、記憶、回顧的特點運用的,是福克納對意識流手法的創造性、創意性的發展。在短篇《紀》中,福克納在十幾處提到了或具體的、或晦澀的時間,許多人試圖將這些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以便理清故事情節發展的脈絡,但都是徒勞的。英語中有十幾種時態,人們在日常的言辭、行文,都需用恰當的時態來表情達意。一般現在時,主要是用來表達現在經常發生的事情、事實或客觀真理。而福克納打破這種根本意義上的時間觀念,將諸多往事置于“連續現在”的場景中,好似一切都是發生在當下的事,讀者對這諸多“事實”,很容易接受,從而使故事更可信。這種時序顛倒的寫作方法也讓故事情節更加曲折回轉,持續引起讀者的興致及不斷的思考,在寫作上,很有借鑒價值。
這篇小說題名為“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但在小說中,通篇沒有提到玫瑰花,也沒有人獻花給愛米麗。這謎一樣的篇名暗示福克納創作時怎樣的深意呢?其中是否有什么他故意深藏秘而不宣的隱衷呢?也許,揭示這一篇名的象征內涵要比詮釋小說內容本身更富有挑戰性。小說是虛構的藝術,但虛幻無著的篇名和讀者頭腦中固有的小說概念有著對立。這種自我顛覆的方式,使小說更像對一位已故人物做傳記;或者是一種自我首肯的方式,福克納故意為之,只有這種缺失,才能引發人們去深思其背后的真正動機。透過這一“破綻”,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福克納對小說人物的偏愛,泄露了他對這個人物深切的憐憫之情。這篇小說猶如是對愛米麗小姐所做的一次滿懷敬意的緬懷和充滿深情的追憶。
玫瑰是愛情、愛慕和敬仰的表示,而愛米麗這一生,有的是單一與蒼白,單單沒有鮮花的生氣,所以玫瑰是敘述者在影射自己。本文題目和文中的“敗了色的玫瑰色窗簾,玫瑰色燈罩”,也具有象征意義。這朵玫瑰花,是紀念,是憐惜,是追憶,是遺憾,是感嘆。
三、福克納小說的藝術特色
愛米麗這一形象具有多面性和復雜性。在周圍人眼中的她嫵媚、丑陋、怪戾、棄世、殘忍,同時又高貴、高傲、高不可攀。福克納總是用“我們”“我們全鎮”這樣表示集體的群體人的眼光去揣測、關注愛米麗的言論、行動、生活、愛情。“愛米麗小姐在世時,始終是一個傳統的化身,是義務的象征,也是人們關注的對象。……這是全鎮沿襲下來的對她的一種義務。”“她就這樣度過了一代又一代——高貴,寧靜,無法逃避,無法接近,怪僻乖張。”這些描寫說明愛米麗的鄉鄰同她的關系復雜、微妙而又緊張,更重要的是它們說明這是一種千絲萬縷的關系。
福克納工于發掘人的內心活動,最擅長且成為他有別于其他作家藝術特色的還是對人物內心活動的繪描。他喜歡通過深入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來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并體現當時的社會風貌。他根據現代哲學、現代心理學對“人”進行更深入的剖析,作品中經常可以找到現代人和現代生活復雜性的痕跡。愛米麗桀驁不馴,自負執拗,非常獨立;面對厄運,拼死抗爭。荷默·伯隆活著時想甩掉她,她卻選擇寧可置他于死地,也要永遠占有他。這種心態更具復雜性、矛盾性,更發人深思。愛米麗無疑是福克納成功塑造的一位復雜矛盾于一體的現代人的典型形象。
南北戰爭后,美國工業化發展飛快,南方貴族莊園主階級日暮途窮。該短篇面世于1930年。眾所周知,1929年,美國空前的經濟危機,像一次強烈的大地震,波及了整個西方世界,對美國的社會制度、人文傳統及對人的心理沖擊都是極其巨大的。在大蕭條的影響尚未完全逝去的形勢下,福克納以南北戰爭后南方的一個小鎮為背景,創作了《紀》這一短篇,讓人們不禁將大蕭條時期美國的發展大環境同南方衰落的歷史聯系起來,產生多方面的思考。
在歷史的大變革時期,以愛米麗為代表的南方貴族莊園主階級,留戀昔日鄉紳貴族的生活方式,但面對落寞的命運,不甘心,極力想扼守維系這種生活的社會道德體系及價值觀。如圍繞納稅問題,愛米麗同鎮當局發生了沖突:“你們去找沙多里斯上校。”(沙多里斯上校死了將近十年了);“我在杰弗生無稅可納。托比!”但時光已流轉到第二代人當了鎮長和參議員,她仍恪守原有的教條,拒不繳稅;父親死后,她拒絕安葬尸體,告訴人們,她父親并未死,并長期伴尸度日。這些都說明了她維護舊秩序的冥頑心態。她固守著格里爾生家族的傳統與氣質,與福克納的同類小說中的同類人物(如《沙多里斯》中的沙多里斯、《喧嘩與騷動》中的昆丁、《押沙龍,押沙龍!》中的塞德潘)一樣,是舊傳統舊道德的繼承者;同時,她不顧一切追求愛情,這與傳統的沙多里斯們不同,卻與另一類具有現代反抗氣質的人物(如《沒有被征服的》里的斯諾普斯、《喧嘩與騷動》中的杰生等)相似,是舊傳統舊道德的背棄者。性格的多面與時代的變遷所帶來的改變在愛米麗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至于鄰里們對愛米麗的看法,隨著愛米麗的生活命運的變化也在不斷改變著,如上文所析,也十分矛盾,人們對她恨不起,亦愛不深。但她始終是人們關注的對象,這也是對當時貴族家庭同鄰里關系的一種客觀寫照。愛米麗正是這種歷史交替時代的南方人的代表,在她身上滲透了福克納的強烈感情。福克納借助愛米麗這個帶有時代特點的悲哀與痛楚的人物,折射出南方曾經經歷的劇變與痛苦,為那個已逝的南方社會唱出了一曲挽歌。同時,他又通過這個將生與死(精神之死)匯聚一身的愛米麗,表現了南方人的精神衰竭,嘲諷舊秩序舊觀念的迂腐與危害。
福克納塑造了愛米麗這個同為舊道德的承繼者和背棄者、有著復雜的矛盾心態的典型形象,表達了自己以及同時代人所體驗到的共同的情感:無奈、痛苦、不安和懷疑。他嘲諷愛米麗的孤傲、怪戾、乖張、執拗,也同情愛米麗沒有愛情、沒有幸福的悲慘結局。因此,他為渴望愛情渴望幸福渴望過上正常生活、拼死爭一個“人”的資格的愛米麗獻上了一朵玫瑰。《紀》在展現南方舊秩序的崩潰和新制度建立的全過程的同時,也為南方的衰敗譜寫了一曲挽歌,從這一點來看,小說作為“約克納帕塌法世系”的組成部分,正體現了福克納的創作思想和格調。
參考文獻:
[1] 向天曼,劉柳.《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中艾米麗的哥特式特質分析[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2).
[2] 福克納.《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的象征手法賞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3).
[3] 姜平.《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的另一種解讀[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3(05).
[4] 郝轉萍.《獻給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中的哥特式手法[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
[5] 陳偉平.愛米麗的愛情悲劇辨析——論福克納小說《紀念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1,22(01).
作 者:石曉靜,碩士,陽泉工程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及教育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