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界定了信息素養的內涵,并主要從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日常生活、終身學習、就業創業與公民角色等方面闡述了信息素養的重要性,提出了信息時代的大學生必須加強信息素養教育。
關鍵詞:信息素養;大學生;就業創業
一、信息素養的內涵
1974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首次使用“信息素養”一詞。他認為,信息素養是個人應用信息工具與信息源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信息素養概念一經提出,便得到廣泛傳播和使用。它不僅包括獲取、處理、創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將它們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創新的綜合能力。它具有一定的體系結構,包括信息意識與情感、信息倫理與道德、信息知識和信息能力。
二、信息素養與日常生活
信息素養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隨時可以了解發生了什么事情,存在什么機會,解決當前的問題可以找到多種方法時,生活就變得更加豐富有趣。人們開始喜歡信息社會帶來的新的商業模式,網上購物的數量和人數也越來越多。據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統計顯示,2013年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0萬億元;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02億。但是了解網上交易規則、鑒別信息的真偽、避免交易風險和不健康交易需要一定的信息素養能力。網上教育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人們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自由選擇自己喜歡學習和進修的內容。但是參加網上教育,為完成學習任務,需要掌握查找相關學習資源和參考文獻的檢索技能,需要具備保存和管理個人信息資源的能力,與教師和同學參與討論,需要具備必要的網絡交流能力。此外,電子政務的推行,也為人們網上提供了各類信息和服務。具有基本信息素養能力的公民可方便地與政府打交道,了解各種信息,提高辦事效率。網絡還為我們提供了醫療、保險、交通、旅游、娛樂休閑等各類生活信息。因此,掌握快速獲取信息能力的人,可享受方便、便捷和更豐富的生活。
三、信息素養與終身學習
國外研究表明,在農業經濟時代,一個人學習8年可滿足終身需求;在工業經濟時代,一個人學習17年大體能滿足終身需求。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與信息總量迅猛增長,知識日新月異。據統計,一個人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僅占其一生所需要知識的10%,而其余90%左右的知識是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學習和獲取的。很顯然,在這個時代,更新知識已經成為人們的終身需要。要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除了參加學校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自我學習。信息素養是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的必備能力,也是創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條件。信息素養能力具有自我定向的特性,具有信息素養的人通常能按照特定的需求,尋求知識,尋找事實,評價和分析問題,產生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在經歷成功尋求知識的激動和喜悅中,也為自己準備和積累了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經驗。同時,具備信息素養能力的人,在尋求知識的過程中經常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創造,并能在一個更大的空間和社會團體中重新定位自己,找到人生新的價值。
四、信息素養與就業創業
當前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信息素養不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就業信息意識不強,信息知識缺乏,容易“錯失良機”;二是就業信息辨別、處理能力不強,容易遭遇各種“就業陷阱”;三是就業信息道德規范缺乏自我約束。如果說大學生信息素養是增強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那么,就業信息素養則是通向實現知識價值、避免“知識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如果大學生具備較高的就業信息素養,他們在畢業時就能有效地獲取就業信息,選擇合適的目標崗位,從而順利就業。
影響大學生創業的因素很多,信息素養顯然是不可忽視的。創業者必須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識。信息意識是獲取信息的前提,沒有牢固的信息意識,不可能產生敏銳的信息需求;沒有敏銳的信息需求,不可能在瞬息萬變的創業市場贏得先機。創業者必須具備創新能力,才能提高創業的成功性。創新的核心就是創造性思維,而信息需求是創造性行為產生的必要條件,信息意識可以激發創造性思維,信息技能可以拓展人才創新的途徑。因此,我們說信息素養是關系到創業順利與否、成敗與否的關鍵能力。
五、信息素養與公民角色
信息素養作為信息時代公民必備的素質,是公民發揮個人作用的能力基礎。在數字化信息網絡環境中,每個公民作為行為主體,既是信息需求者、接受者,也是信息提供者和傳播者。公民對信息、知識的利用享有平等的權利,但公民要更好地接受和傳遞信息,享受信息化所帶來的高速化、快節奏的生活,也應該承擔信息社會的義務,履行社會責任。培養較高信息素養人的現代教育實踐活動,將為我國教育發展和構建學習型社會、創新型國家的嘗試提供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吳月芳.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探析[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3).
作者簡介:鄒莉,1972年9月出生,女,湖北天門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母語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