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的定義,為國際社會認可的,是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的詮釋。在NIST看來,云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絡訪問,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資源,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其實,云計算就是一個依靠大型服務器對大數據的占有與處理,通過互聯網的渠道向需求者提供商品與服務的中心,而大數據、服務器和互聯網,構成了三大核心支柱。
云計算中的“云”規模很大,如Google云計算擁有100多萬臺服務器,亞馬遜、IBM、微軟等的“云”,均擁有幾十萬臺服務器,即便是部分企業的“云”,一般擁有數百或上千臺服務器。云服務器容錯能力、抗風險能力都比較高,這是傳統服務器所不能比的。有了云服務器的支持,云計算能賦予用戶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從中感受每秒10萬億次的運算體驗。對于用戶而言,只要通過電腦、筆記本、手機等接入“云”中心,就可在任意位置獲取應用服務。
云計算中的“云”分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種。“公有云”是對所有申請接入的用戶開放的“云端”, 如游戲云、購買云等,而“私有云”是端對端地對特定客戶開放的“云端”,如企業云、政務云等等;“混合云”則是一個半開放化的“云端”,依照客戶需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提供云服務。當然,就像居民家中使用水電那樣計費,獲取“云”也需要通過購買的方式進行。
基于以上三種云,云計算的商品與服務主要通過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三種方式進行。IaaS是向用戶提供完善的計算機基礎設施服務,如硬件服務器租借;PaaS是向用戶提供軟件研發的平臺服務,如軟件的個性化定制和商業方案的開發;SaaS是指向用戶提供可以租借的基于Web的軟件,來管理企業經營活動,如財務與營銷軟件。在這里,“云”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以滿足用戶規模增長的需要。
顯然,云計算串起了一個完整產業鏈,代表一個國家產業發展的未來大勢和核心競爭能力,彰顯的是一個國家產業升級的勢能以及新興產業成長的速度。正是如此,云計算被看成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IT革命。
更為重要的是,云計算必然顛覆企業的成長模式、管理方式甚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對于企業而言,不需要購買大量的計算機硬件與軟件,不需要建造自己的數據中心,并派大量人員和花費巨額成本進行維護與更新,而只要拿出較少的成本購買服務就可,而且企業決策與管理的效率更高。對于消費者而言,只需要一臺可以視頻解壓的顯示器,就能安全暢游于整個網絡世界。在“接入而非擁有”的商業模式下,企業與消費者的成本都大大降低。
受到云計算的吸引,企業正在集群式進入云端。據研究機構預計,今年全球企業在云服務上的花費將達到約126億美元,比2013年上漲36%,對于已經提前進入云計算的微軟、英特爾、IBM等國際知名企業而言,更是收獲良多。微軟發布的2014財年財報顯示,在年收入868億美元中,云計算服務超44億美元,同比增長147%。
中國已經建設了如無錫云等公共項目,建立了全國六大云計算試點城市。但俯瞰中國云計算,卻呈現出重建設輕應用,重硬件輕服務的“虛熱”現象,政府與企業都將更多精力集中在數據中心建設上,云計算缺乏真實的需求。在2012年和2013年的云計算市場規模中,IaaS占89.74%,PaaS占0.41%,SaaS占9.85%。顯然,作為云計算最有商業潛力的PaaS還沒有開發出來。
特別是,云計算除了提供計算服務外,還必然提供存儲服務,但從目前來看,云計算服務主要壟斷在國外私人機構手中,因此,對于政府和企業而言,就存在著國家機密和商業信息的保密與安全問題。為此,中國云計算需要在政策上重點支持國產服務器、芯片與軟件的技術和研發,更大力度支持像阿里云、浪潮云等國內云企業的發展。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中央要求中直機關采購電腦禁裝WIN8系統,鼓勵使用國產操作系統的良苦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