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香港品牌有回春之勢,三年間超過10間公司上市,這種抱團式上市已十分罕見。縱觀新上市品牌,它們有不少共通點:首先,憑借其本土知名度,公開發售時認購反應相當熱烈;其次是借助上市平臺,進而北望神州。當然,上市之后它們的股價表現迥異。在滬港通即將開通之際,筆者勸告內地股民謹慎為上。
三年超過10間港企上市
香港證券市場有123年歷史,在這百年歷史里,香港品牌有過幾波上市潮。1950年代開始,香港制造業蓬勃,帶來第一波上市潮的是工業股;之后香港經濟起飛,金融地產開始抬頭,便有了第二波的上市潮,如長實、新鴻基等老牌大型股份;時至今日,上市企業五花八門,有飲食業的翠華、鴻福堂,有搞美容的必瘦站,也有賣二手袋發跡的米蘭站,還有夜店股Magnum湊熱鬧。正在籌備上市還有衍生,賣的是七星茶和開奶茶。
這些新晉品牌各有精彩,上市期間給市場帶來不少談資,上市之后也有不少驚嚇。先說說有“超購王”美譽的米蘭站,上市集資僅2700萬,竟變成600億搶購,超額認購2180倍,成為香港史上超購倍數最多的新股。
米蘭站主席姚君達,只有中學學歷,20年前是一名小販,在街上擺地攤,日子久了,掌握了港人喜歡名牌和炒賣的性格,利用多年積蓄,2001年在尖沙咀開設了第一家米蘭站,創下以現金收二手袋先河。然而,日子并非一帆風順,開店初期遇上全球經濟收縮,兩年后又遇上沙士,香港經濟幾乎停頓,米蘭站一度瀕臨生死邊緣。幸好熬到內地開放自由行,業務始走上正軌。
米蘭站是幸運的,伴隨內地自由行與日俱增,生意越做越大,經過10年發展,該集團成為本港二手名牌手袋商龍頭,全港共有10家分店,并成功進入內地市場。2011年上市,挾著內需和奢侈品概念,備受市場追捧,股價一度高見2.4元,姚君達的身家擠入10億富翁行列。
姚君達聲言米蘭站就如他的親生兒子,上市只是第一步,未來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不曾想還不到兩年,米蘭站就宣布賣盤。背后原因很簡單,內地打貪、反奢侈,生意急劇向下。2012年度錄得虧損1391萬元,2013年度虧損進一步擴大至3752萬元,根據早前該集團發出的公告,今年上半年更有重大虧損。也許是市場看淡該集團前景,洽談了幾個潛在買家最終都告吹。米蘭站股價開始節節向下,由最高的2.4元,下跌至0.7元,跌幅超過七成。
上市后集體變臉
業績變臉的不止米蘭站,今年一月掛牌的Magnum,以香港首只夜店股的噱頭,上市首日股價大升近九成,可惜3月便發出盈警,表明盈利不但倒退,甚至虧損。剛上市不久的鴻福堂也如是,去年才賺3446萬元,但招股書指,上市開支總額估計高達約3400萬元,差不多等于用盡全年盈利。除非該集團下半年生意額飆升,或有足夠的盈利抵消開支,否則結果不難想象。鴻福堂靠賣涼茶起家,有近30年歷史,1995年開始推廣樽裝涼茶,近年加入自家湯系列,逐步轉型為養生品牌。
業績相對不錯的是翠華和必瘦站,前者是餐飲股,后者是美容股。上市至今尚未有變臉的丑聞。必瘦站始創人歐陽江,做過幾年醫生,在巨大壓力下,靠狂吃零食減壓,從標準身材變成了一大胖子,成轉行催化劑,如今已回復標準身形。必瘦站與傳統美容纖體公司不同,它主打醫學美容,即靠非入侵性儀器改善肌膚或體型。
櫻桃好吃樹難種
惟必瘦站力推醫學美容生意,短短三個月引入三大基金做股東,包括鄧普頓、富達和有“亞洲巴菲特”之稱的謝清海旗下惠理基金,刺激股價年升四倍,羨煞旁人。不過,2013年度業績并沒有帶來多少驚喜,僅增加了6%至8302萬元。
內地與香港聯系日趨緊密,香港品牌冀望憑借其上市地位,進而北望神州,可惜櫻桃好吃樹難種。早在2004年進軍內地市場的修身堂一度連年虧損,直至轉型做美容批發才扭虧為盈。此外,內地維權意識開始抬頭,如廣州媽媽網和天涯小區等討論網站,先后爆出香港美容公司銷售手法有問題,其中必瘦站就是被質疑對象之一。
另一個需要留意的是,去年新修訂的《商品說明條例》生效后,美容院有關虛假及誤導性宣傳、利用高壓手段迫使顧客簽帳等銷售行為受到管制,前線銷售人員不能像以前那樣去做,生意難上加難。
不少內地游客慕名而來翠華,不過,站在港人角度,作為一間茶餐廳,實在想不明白為什么一杯奶茶、一碟不起眼的炒飯可以貴成這樣,也許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物價飛漲、租金昂貴下,翠華純利還能保持兩成以上的增幅,2013年度賺了1.56億元,成為餐飲股的奇葩。在內地打貪風暴下,翠華成了少數受惠者,內地業務按年增長超過七成,收益3.55億元,也是香港少數新晉品牌成功賺錢的例子之一。
選擇港股宜小心
滬港通開通在即,在運行初期,可供內地股民選擇的港股只有266只,新晉香港品牌尚未納入其中,然而,這些限制遲早會取消,筆者勸告內地股民在選擇港股時宜小心,特別是那些略具知名度,但市值不大的股份。
滬港通在10月開通,吸引大量外資流入香港,為此香港金管局多次向市場注資。數據顯示,7月金管局19度注資共651億元,超越2012年12月美國第三輪量寬后單月注資630億元紀錄;8月僅兩個交易日已三度注資67億元,市場料吸資趨勢將會持續。如果欲嘗新措施的“頭啖湯”,保守型投資者最好買入藍籌股,譬如長實、騰訊等。
另外,盈富基金也是一個熱門選擇,該股買的一籃子香港藍籌股,或者與一籃子中資股掛勾的HZMSCI中國指數ETF,持倉包括騰訊、中移動等140只股份,是一網打盡港股的最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