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一部名為《富春山居圖》的電影上映,藝術品保險,這一看似陌生和冷門的概念,開始以一種更直接的方式展現在公眾面前。的確,藝術品“被賊惦記”已不再僅僅是好萊塢大片虛構的橋段,而開始成為每年必見報端的真實故事,故宮“碎瓷門”即凸顯了中國藝術品市場保險工具的缺失。
僅從常見的門類來看,書畫、雕塑、古董、樂器等都可納入藝術品的范疇,而種類龐大且損壞概率和修復難易大不相同的藝術品,使得藝術品保險出現了種種難題。
或達3億元的“大蛋糕”
自2010年起,我國超越英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藝術品交易市場。文化部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高達1694億元,如按1%的保險費率和50%的藝術品投保比例來計算,保險公司一年可從中收取高達8.47億元的保費。由此可見,藝術品保險正在“烘焙”一塊增長潛力非常巨大的“蛋糕”。然而,在這一塊巨大的“蛋糕”面前,由于藝術品市場存在專業門檻高、價值巨大、風險集中、估值困難等技術壁壘,以及國內藏家缺乏買保險意識、機構無錢買保險及保險公司無豐富產品等諸多原因,竟然還沒有人敢動起“刀叉”。
雖然早在2011年1月份,保監會網站就已發布《關于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包括藝術品綜合保險、演藝活動財產保險、文化企業信用保證保險等在內的11個試點險種,并確定人保財險、太平洋產險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三家作為試點保險公司,但藝術品保險在保險市場上依然顯得“冷門”。幾家涉及藝術品保險的公司主要通過財產險保單方式來運作,且由于承保能力受限,這些公司還需通過國際藝術品保險商進行合作來分保,業務發展的緩慢讓收藏界人士大失所望。
雖然有部分國內保險公司已開始承接大型展覽和拍賣活動的藝術品保險,但無論是保險范圍還是保險金額,都與實際需求有相當大的差距,且國內針對私人收藏藝術品的保險產品尚未面世。目前國內相關部委已多次表態鼓勵保險公司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然而,這個市場的活力始終不足。
2011年8月,受故宮竊案影響,中國內地藝術品保險終于“開張”,一張價值達1.2億元的文化產業保險保單由此產生。“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國內藝術品參保第一單,拉開了藝術品保險的神秘面紗,而隨著國內藝術品市場迅猛發展,藝術品金融化趨勢也日益顯現,如何用“對沖”的方式來降低藝術品市場風險的需求也迅速增長,加之藝術品基金的介入,更使得藝術品保險的需求在短期內被推高。
其實,中國藝術品保險市場是一個有待培育的市場,通常只有在較高的市場水準下,保險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并普遍地被接受。而這還只是巨大蛋糕中較小的一塊,因為藝術品保險生意的最大組成部分來自于展覽及運輸等領域。展品在運輸和展出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未知風險,為標的物投保無疑會讓人更安心。據有關資料顯示,僅畢加索真跡在上海展出期間,主辦方就為48幅油畫和7件雕塑作品投保總值約60億元。
多原因導致產品缺位
2012年初,文化部與保監會公布的11個文化產業保險試點險種里,“藝術品綜合保險”雖已名列其中,卻依然“不見動靜”。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體現在承保前、保期內和出險后等環節。目前,藝術品保險在承保前第三方機構主體資格并不明晰,于是投保前的鑒定評估成為了最大的難題,投保人與保險公司往往會產生較多的爭議,而評估結果必須符合藝術家目前市場價格的定位,不能過度偏離市場價值。對于藝術品保險而言,第三方機構應該是經過工商部門注冊的法人機構,隨后由專家鑒定并由公司出具鑒定報告,主體資格必須明晰。
對于保險公司而言,藝術品保險優先考慮的是修復原則。通常,大部分出現損壞的藝術品都可修復,但修復后會有部分折價貶值。由此保險賠付的是修復費用加價值降低的那部分費用,也就是投保標的恢復到受損前的狀態所需要支付的費用。藝術品損壞后的價值很難估計,修復后的價值更是缺乏數據參考。這些環節都很容易產生糾紛。在鑒定評估環節中,國內還缺少具備主體資格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在出險后又面臨藝術品修復領域人才的空白。這些都限制了中國藝術品保險市場的發展。
任何保險產品的設計,如何明確投保標的價值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而國內目前依然缺乏第三方鑒價機構,無疑成為了約束藝術品保險發展的瓶頸。藝術品第三方鑒定鑒價機構不僅是藝術品保險的需要,在藝術品融資和交易等環節也都不可或缺。
不過,當國內藝術品保險業務停滯不前時,外資險企卻開始挺進這一市場。已在我國開展業務達15年的豐泰保險,目前已收到中國保監會關于開展藝術品保險的批準,今后可在國內推出包括企業及私人收藏藝術品和藝術品展覽及運輸的保險產品。此前,我國并沒有針對私人收藏家的藝術品保險,因此豐泰保險對于國內藝術品保險市場的“試水”,無疑使我國私人藝術品收藏家“無處投保”的狀況大為改觀。
承保客戶“投機勿擾”
藝術品承保與普通的財險承保流程大體一致,但最關鍵的是,如何進行風險評估和對藝術品估值和藝術品修復評估等。藝術品的價格難以確定,對承保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并非所有的藝術品都可以承保,如對投機性收藏品和一些疑似有道德風險的“騙保”行為,絕不可承保。藝術品保險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成立專業包裝、運輸公司并建立完整的倉儲設備和建立專業的藝術品修復專家團隊,在出險后通過修復將損失降到最低。
同樣,日益膨脹的藝術品投資泡沫也給保險公司的承保帶來挑戰,保險公司要盡量做到“投機勿擾”。保險公司分析投保者是否投機,首先看客戶收藏藝術品的歷史,真正收藏家最起碼有三年以上的歷史;其次看收藏藝術品的種類、過往的交易記錄、收藏時間,如果藏家喜歡頻繁換手,那么投機的目的性就很明顯;最后還得看藏家在業內的口碑。
“不設防”仍待普及
藝術品的最佳欣賞模式當屬不設防。設想,如果藝術品被層層鐵籠包圍,那么到底是給了觀眾藝術的享受,還是一種精神的折磨呢?在業內人士看來,其實也并不建議投保,一是費時間,二是費精力。目前國內大多數藝術展都沒有投保,雖然文廣局有批文規定藝術品展覽必須參保,但申請流程極為繁瑣,涉及工商等二十幾個部門,一般時間為六個月。不少策展人也表示,由于國內的現狀,策展方通常不進行投保就開始展覽,只有涉及入關的作品才必須投保。通常有些策展方會采用讓藝術家或藝術品擁有者自帶物品入關來規避審批保險的流程,而在很多高檔酒店中陳列的藝術品往往也沒有參保,一是因為酒店有良好的安保系統,二是酒店對藝術品保險大多不很了解。
其實,藝術品的“不設防”必須建立在通過保險“設防”的基礎上,種種“不設防”往往會帶來極大的損失。2004年,倫敦Momart倉庫大火,百多件藏品被燒毀,包括英國抽象大師Patrick Heron及Saatchi的作品。而2005年美國的幾次颶風襲擊,也造成大量藝術品倉庫損失嚴重。如今,歐美發達國家的藝術品保險已發展為一個擁有良好投保體系且相對成熟的行業,保險公司有專門的藝術品部門對展出、拍賣或者私人收藏的藝術品進行評估,而結果則由藝術品本身價格、風險系數和保險運營成本等多個因素來決定。
從險種的大類來看,專業藝術品保險是一種特殊的財產損失保險。由于藝術品的諸多特性,使得該保險的完善和發展取決于多方面發展,如培養專業藝術品核保、理賠及營銷人員;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藝術品鑒定及鑒價的專業機構;培養各類藝術品的修復專家;成立專業包裝、運輸公司;提升收藏者對藝術品防損及購買藝術品保險的理解等。
目前,藝術品保險仍是眾多財產險中相對邊緣的一個險種,不過,有了豐泰等保險公司的“試水”,無疑會帶動我國藝術品保險市場,從而帶動一系列的周邊產業,最終恰如“蝴蝶效應”一般,可能給我國的藝術品保險市場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