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一則消息特別吸引人眼球:國家電網宣布向社會資本開放電動汽車充換電樁設施市場。此舉是國家電網首次向社會資本開放市場,可望推進電動車普及和配套設施建設,筆者知道后不禁為此叫好。
作為一種發展前景廣闊的綠色交通工具,電動汽車具有零污染、零排放、噪聲低、能效高、使用維修方便等諸多優勢。在全球出現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的大背景下,我國積極推進電動汽車的應用與發展,而電動汽車與充電樁,是“雞生蛋、蛋生雞”的關系。作為發展電動汽車所必須的重要配套基礎設施,電動車離開充電樁將無法推廣。如何讓“消費者買得起、愿意用、用得方便”,加快充電樁建設,是電動汽車推廣應用的關鍵所在。
然而,充電樁建設發展并不如意,2010年以來,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主力——國家電網曾三次調整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充電樁建設計劃,但都未實現,根本原因是盈利前景不明朗。目前,電動車市場尚未達到能夠讓充電樁盈利的規模,充電樁的盈利模式也處在探索期。在前景尚不明朗的背景下,投資者只能冷眼觀望。
現在,國家電網宣布放開政策限制,一是將自建充電樁的口子撕開,向社會放開充換電設施市場,包括快充、慢充、換電等各類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市場;二是給出的充電價格,不是一般公共場所充換電設施的目錄電價,而是0.5元一度的居民電價。這一政策,對電動汽車是重大利好。業內人士認為,一旦民營資本進入,可以分散充電設施市場的投資風險,減少成本壓力,有利于在全國各地推進建設充電設施。電動汽車的前景令人充滿期待。
“國家對電動車的推廣力度顯著提升,必將帶動充換電網絡的興建。”長城證券行業分析師馬軍表示,未來五年內所需的充換電設備投資約260億,年均逾50億。
從消息面看,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有望獲得中央財政補貼,相關政策近期將會落地。目前,一場興建電動汽車充換電站的熱潮已經在全面展開。北京6月29日出臺了電動汽車推廣應用行動計劃,提出三年建設1萬個快速充電樁;上海也提出2015年布局6000個以上充電樁。不過,截至目前,我國電動汽車充電站大多局限于電動公交汽車或內部集團用車,還沒有建成真正面向私人用車的充電站服務網絡。但隨著引入社會資本,面向私人用車的充電樁市場將會蓬勃發展,從而促進分布式電源和電動汽車發展,預計到2020年將撬動2000億元市場規模,同時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800億元。
據了解,2000億元的市場規模,是按照國家規劃2020年新能源汽車將達500萬輛保有量推算出來的總投資額。為此,一些希望掌握先機的民間投資正躍躍欲試。日前,民營企業科士達證券事務部表示,“充電樁的研發從去年已經開始,樣機已在國外進行測試,充電樁的業務、銷售團隊一直在做,一旦有機會便會投入生產。”
業內人士表示,在充電樁行業逐漸向民營企業開放的機遇下,未來的趨勢是,家用和自用的充電樁更多會由民營企業生產,但公用充電站的生產還是國企主導。不過,就目前而言,在充電樁的生產銷售上,民營企業還處于劣勢。特別是現階段電動汽車保有量低,去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僅為1.76萬輛,國家電網興建的充電站還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民營企業進入充電樁市場將冒較大風險。
另一個棘手問題是,目前我國還沒有統一的充電樁國家標準。五花八門的企業充電樁標準,越來越像是一道門檻,不同車型不能通用,令電動車跑不遠。
而且,由于輸配電等關鍵環節仍然控制在國家電網手里,民營企業要介入充電樁市場,肯定繞不過國家電網。所以,業界人士建議,可以采取多種投資形式進入充電樁市場,如參股或成立混合所有制形式的經濟實體等,這樣既有利于介入,又能夠降低風險系數。另外,還可以深入居民住宅小區,與物業、電業、消防等部門聯手,共建充電樁設施。當然,這一切仍有待市場的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