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井河作為廣州市白云區內的一條重要河涌,近年來,石井河因其黑臭污濁而廣為詬病,被稱作廣州的“黑龍”。堅持“治水為主,景觀為輔”的原則,點線面相結合,通過景觀結構的梳理、節點的設置、綠化工程及公用配套工程的實施,對石井河兩側 環境進行整治。
關鍵詞:河涌;整治;石井河
1.工程概況
石井河位于廣州市白云區南部,為廣州中心城區的北部咽喉之地,主河道全長為 19.44公里,流域內共有支涌71條,合計長129.4公里。此次對石井河(海軍橋—聚龍橋)兩側環境整治工程,此河段位于石井河石沙公路橋~譚村橋河段,長約2公里,該河段交通干線橫貫其中,人口密集、商業繁榮,是一年一度的賽龍舟的主要河段。此河段為石井河沿線景觀整治中的重中之重,將成為石井河沿線景觀的點睛之筆。
2.規劃設計原則
(1) 整治與開發并重的原則
水利整治與城市濱水區域開發、景觀建設有機融合,以石井河整治帶動白云區城市建設,創造出現代大都市最為理想的人居環境,營造具有現代文化特征的城市生態景觀濱水岸線,提高城市環境品質和生活質量,提升城市形象。
(2)高起點、高標準、前瞻性原則
規劃應有前瞻性、先進性、美觀性及實用性,立足現實、高起點、高標準。力求自然與藝術的統一、環境與人文的統一,以適應不同層次市民的需求。
(3)以人為本原則
石井河整治必須要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參與性、與水的親和性、休閑性及娛樂性。
(4)生態可持續原則
石井河設計與建設應考慮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保證生態功能完整性和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維護生物多樣性及持續增長。
(5) 獨特性及地方文化相結合的原則
分析廣州市白云區的自然及人文因素,發掘河涌本身特點的歷史文化內涵,追尋該區的主流文化精神并貫穿全局,將歷史、文化及藝術與現代科技文明有機融合,形成河涌濱水區域整合統一的文化景觀格局,提升河涌的文化品位。
3.景觀設計
3.1 景觀結構
石井河石沙公路橋~譚村橋段2公里內景觀結構可概況為“兩岸一軸五節點”,兩岸即為石井河兩岸,一軸為現有的金碧南路(龍舟賽時主要的交通通道),五節點分別為龍騰獅躍節點、浮島流云節點、賽龍奪錦節點、舊園新韻節點及匯行天健節點。本次景觀設計主要是為滿足龍舟賽的需要,觀龍舟賽的場地主要集中在東岸,因此景觀設計的重點也在河岸東側。
3.2 景觀設計策略
(1)“一軸”——金碧南路:此次金碧南路是龍舟賽時主要的交通通道,本次景觀整治中主要對金碧南路(臨廣雅中學一側)人行道及綠化進行提升。
(2)圍繞石井古橋和現存碉堡,結合廣場、親水臺階、噴泉、義勇群英主題雕塑等營造富有歷史韻味的濱水景觀空間。
(3)為滿足龍舟賽的需要,設龍騰獅躍、浮島流云、賽龍奪錦景觀節點,滿足龍舟下水、典禮廣場、觀看龍舟的功能需要。
(4)全段考慮到賽龍舟的需要,設多個龍舟下水空間、觀龍舟看臺、龍舟賽剪彩廣場等,為龍舟民俗文化提供空間。
(5)對譚村公園及對面用地,打破原有擋墻堤岸,采用生態草皮駁岸,改善譚村公園的親水性,豐富公園植物配置,對公園入口進行合理的調整。
(6)河岸東側考慮結合綠道的建設,設置自行車車道及相關服務驛站。
3.3 景觀節點設計
龍騰獅躍景觀節點:此處設置大型廣場及親水平臺以滿足龍舟賽典禮的需要,平時還可文藝表演、雜技表演、曲藝演唱等活動。
浮島流云景觀節點:此節點利用河岸曲折的岸線營造親水生態廣場,種植多種水生植物營造自然野趣的環境,同時可作為龍舟賽上岸點。
賽龍奪錦景觀節點:此節點作為龍舟上岸碼頭,沿河設規則式廣場,以明快爽直的線條為主,中央是一組以龍舟雕塑配合跌水的組合景觀,凸顯主題。
舊園新韻景觀節點:此節點是對原潭村公園進行改造,設置組合跌水池增加節點的親水性,同時對園內綠化進行梳理整治,展現新園區風貌。
匯行天健景觀節點:該節點分為治水廣場、桃花林和悠閑活動區三部分,展現石井河治水歷程,同時為人們提供休閑活動的場所。
3.4 綠化工程
(1)植物設計目標
植物景觀設計目的:‘兩岸青山夾碧水’,以綠為本,以生態效益為重,通過運用豐富的植物種類,形成豐富多彩的復層人工群落景觀,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要求,并通過多樣性的植物種類構建不同生態功能的植物群落,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滿足現代都市居民崇尚自然的、向往自然的回歸心理。
(2)植物景觀設計原則
具嶺南文化,嶺南特色的河道:通過以橄欖、荔枝、楊桃、芒果、香蕉等嶺南佳果作為基調樹種,形成花果飄香,碩果累累的“水果之鄉”的特色。
融入自然的河道:突出生活氣息和休閑氣氛,自然和生態為發展主題。以鄉土樹種為主,適地適樹原則。
(3)植物空間布局
石井河流域植物設計的主導思想是以生態可持續為準則,遵循自然天成、少人工雕鑿。組合植物空間布局運用造景藝術布局手法,適當地配置其他園林要素形成。組合植物空間主要分為:由植物和水體圍合的植物水域空間;由草地和喬灌木圍合的草地植物空間、由岸線、水體和親水植物圍合的臨水植物空間;由廣場、建筑和植物圍合的空間;濕地空間;河道親水空間等。各景區的植物空間布局由一種或多種組合植物空間布局組成。
4.公用配套工程
公用配套工程主要包括公廁、停車場、綠道驛站、垃圾桶、標識系統等。
此河段全段共有公廁2座;大型停車場三處,主要為滿足龍舟賽時車輛的停車需求;綠道驛站約兩處,主要是滿足自行車中途休息的需要和周邊游人休息、飲食的需求;垃圾桶沿河岸及步道設置,間隔80一個;標識系統可以重新設計石井河沿線旅游的專題標識和導向系統,可融合石井古橋等主題。
5.沿岸綠道建設
在此次景觀整治中,主要安排綠道主要線路在石沙公路橋到譚村橋河岸東西側;東側主要利用現有堤頂路作為自行車綠道,共設服務驛站2座,一處設在賽龍奪錦節點,一處設在匯行天健節點,沿線可串聯多個景點。預期石井河全線整治完畢后,綠道可全線貫通石井河兩岸,和白云湖景區串聯。
6.結束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廣州河涌景觀整治要堅持“治水為主,景觀為輔”的原則,結合現狀特點,梳理景觀結構,通過景觀節點設置、景觀綠化實施、全線綠道建設、公用配套設施的建設等工程措施,改善河涌景觀環境,完善河涌兩側環境的功能需求。目前石井河(海軍橋~聚龍橋)段景觀環境整治效果凸顯,石井河全線的景觀開發乃至廣州市河涌的環境整治,更應該從全局統觀廣州市水系脈絡、石井河流域水系情況,提出戰略性整治改造方案,充分發揮河涌的生態及景觀功能,完善河涌流域居住環境,提升河涌流域地塊商業價值和城市整體形象。
參考文獻
[1] 胡進民.淺談城市河涌整治規劃[J].廣東水利水電,2005(4)
[2] 梅文兵,李琨.淺述韓國清溪川設計理念中的歷史、現代與自然的融合[J].廣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3]張庭偉等,城市濱水區設計與開放[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4]孟浩亮.廣州主城四河涌的歷史演變與 觀生態重塑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