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一根煙,泡上一杯綠茶,依偎在琴坊走廊的竹藤椅上,靜靜地享受這春日午后的清幽……每每這一刻,強龍安心中都莫名地亢奮,總是有一種期盼與等待,希望賦予眼前這些寶貝琴兒生命。
不管多累,想到琴兒能夠早些誕生,強龍安疲憊的身體就像被注入了新的力量,促使他走向琴臺繼續完成手邊的琴兒。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純手工打造古琴已經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生活簡單卻不失充實,粗茶淡飯足以養命,心中的腔血足以斫琴。

那聲音是種誘惑
每當琴師或琴友們贊道:“強老師,此琴尚好!”強龍安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朋友們的認可為他專注斫琴增添不竭的動力。而每次被問及“強老師何時始斫琴”時,強龍安心中不免感慨與波瀾……
1977年初夏的夜晚,星空格外迷人,強龍安數著星星在外乘涼。當他路過親戚家街區的巷口時,被一種沉古而又甜美的聲音打動心扉,那聲音吸引他破門而入探個究竟,而后看到的不僅是一把琴,還有一生的迷戀——從此強龍安便與古琴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雖不會彈奏,但他天天沉醉于古琴聲中。也許正是緣于這份對古琴聲音的癡迷,他迷戀上了制作古琴。
然而古琴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同時它也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因而,研究制作古琴并非易事。而且斫琴本就是一項純粹的手工活,似乎跟臟、苦、累是天然的孿生兄妹,但這并沒有嚇退對古琴一心癡迷的強龍安。
他先后拜訪了很多中國古琴名家,在他們的指點與幫助下,繪畫專業出身的強龍安在斫琴道路上默默耕耘,孜孜探索。

這力量破古穿今
古琴的聲音含蓄、渾厚、不張揚而且余音長,所謂繞梁三日不絕。古人評價古琴有四善九德【1】之說,也許正是完美的音色誘惑到了強龍安,這誘惑力破古穿今,有種使他身心震撼的感覺。
然而,走近古琴,強龍安發現,這震撼并非僅僅來源于古琴的音色,還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古琴制作的歷史較早,不論是從現存的傳世古琴還是某個墓堆里的出土實物,又或者是相關文獻資料或繪畫雕塑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大量與古琴有關的論述。如《詩經》、《國語》中就有諸多記載資料。僅《詩經》就記載了,公元前622年,衛國人建城時唱到“椅桐梓漆愛伐琴桑”;戰國曾候乙墓出土十弦琴;儒家傳說故事;俞伯樂、鐘子期彈琴會知音故事等等。根據史料記載,唐代時,古琴的造型發展日臻成熟。唐代著名斫琴師雷氏家族,尊稱為“雷琴”。宋代開始,關于古代斫琴技術方面的知識便有了文字記載,如《碧落子斫琴法》。
時至今日,各朝各代的斫琴師嘔心瀝血,精益求精,將古琴文化一脈相承。

斫而時習之
其實斫制古琴并非太難,難的是斫制出音聲品質俱佳的琴。而即便是在技術發達的今日,像強龍安這樣在斫琴領域精心研究十余載的熟練掌握純手工技藝的斫琴師,斫制一把好琴也并不容易。
因為太愛古琴,所以強龍安在斫制古琴時也便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選材,琴面通常采用幾百年老宅立柱老枋木【2】或寺廟拆下的梁柱。這種歷經歲月推敲的干燥老料,具有極高的聲音傳導效果。老木的穩定性與蒼古之聲,唯有愈老愈好。
確定好面板材料后,定形制樣,其后便手工斫制。這個過程中,槽腹的布局最為關鍵。槽腹的深淺厚薄將決定古琴聲音的和諧與否,及通透與音量的大小,這也是古琴韻味追求之一。反復試斫,并配底板試彈聲音的均勻,直至最佳。爾后將制定好的梓木,或坊木底板選擇良時吉日面底板合之。此處所謂選擇良時吉日并非迷信,而是說天氣,因為濕度和溫度對琴體有一定影響。
待干后便用手工刨整出琴面的弧形使之平整而又圓潤,其后裝配岳山【3】與冠角,并定好七弦之孔以便裝弦。將制作好的木胚古琴,仔細檢查推敲,并用自己的審美眼光整好木胚古琴的外形并存放一段時間,使木胚古琴更具穩定性,擇日用夏布【4】將木胚用生漆鑲裹并貼連。待干后,開始用生漆調制鹿角霜灰胎的膩子,分8次均勻填滿在木胚琴身中。每次填滿,晾干后打磨,再次填滿打磨……中途還要綴上琴的十三個徽。
反復數次填滿打磨后,用琴弦試彈漆胎中的古琴聲音是否滿意,繼而用細的生漆胎膩子做細,水磨數遍直至平整光滑如玉,然后開始運用傳統制漆器的制作方法,擦漆數遍,直到細亮溫潤油光,猶如和田白玉的光澤。
每當這個時候,強龍安內心都格外激動,因為待漆面徹底干后,裝上琴弦,一把蘊含生命的古琴就全然蘇醒了,而斫琴師的心情也會隨古琴之弦的勾動而歡愉著。
每一種選擇,都會帶來不同的生活。強龍安選擇的是斫琴,他將延續古琴純手工斫制的技藝,傳承“清、和、淡、雅”之千年琴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