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蘭生空谷
喜歡閑來無事抄佛經,聽梵音,靜心的同時也是一種修為。人之于世間,大多苦痛都是來自于不了解自己內心的渴望。或者說,欲望。所欲之望,心所求之,求而不得,便成苦。所以,佛說,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張望,曾歷時9年,深入佛門,與僧侶同吃住,與法師共悟禪宗,完成了一組名為《佛的足跡》的攝影作品,將深奧的佛境教義通過影像藝術的形式傳達出來,以期帶給觀眾一種空靈恬靜的禪美享受。這組作品,曾影響了我好長一段時間的心境,我也因它去尋了好長一段時間的清心靜心之境。
我曾一個人跋涉半山去尋找隱匿于深山古木中的古剎,也曾在寺院的一個禪房里抄過《大悲咒》,還曾在香火裊繞的古寺里喝一杯清茶,然后看著頭頂的落葉刷刷落下,掉進杯子里。我去了所有可以讓我感受到無邊佛法的地方,出名的有華藏寺、靈隱寺、寒山寺,不出名的寺廟在周遭也有一些。而佛光寺,是唯一一個我去過的,讓我覺得有種隱匿于塵世的大寺廟。
中國文化講究“深山藏古寺”,所以寺廟大多建于山頂或隱匿于深山里,被青山懷抱,于古木盛處落腳,講求一個“隱”字。然而,隨著佛教的發展壯大,這些隱匿于塵世的古寺也漸漸變得不再隱,無論多遠,都有許多善男信女慕名而來,尋法求安,帶著塵世最真實的希望和祈望、欲望、愿望。而這“望”多了,隱寺便也再也隱不下來,靜不下來了。所以,當我去了佛光寺時,我感覺整個人從內心底處所升騰起的那種情感,或者是感動或者是震動,完全超出了我一個凡人舊有的那種情感范圍,那,或許就是佛的慈悲。
可能說起佛光寺,大多數人不太清楚,但說五臺山,可能人人都知道。佛光寺于五臺山主景區來說,就像是被遺忘在喧囂里的一株蘭花,自開自香,你來,或者不來,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是那種我們要的,最典型的隱寺。

愿將山色供生佛
相傳北魏孝文帝路過山西五臺山,看見一團佛光,于是下令鼎新寺院,于是,距離臺懷鎮30多千米、五臺山縣城東北32千米的佛光山山腰上,便有了佛光寺。
佛光寺自北魏起修建,到了唐代武宗皇帝大滅佛教時,被毀為一片廢墟,再到唐宣宗大中十年重建,再到宋、金、明、清相繼對佛光寺進行修葺,在歷史的長河中,它沉自河底,做著佛門一直在做的事情——渡人,自渡。直至1937年6月,中國當代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妻,對佛光寺進行了考察、測量后,稱其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以前的木結構建筑”的言論。至此,佛光寺的價值才真正被世人所知。更因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歷史悠久,故有“亞洲佛光”之稱。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寺廟因勢而建,坐東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內的唐代建筑、雕塑、壁畫、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極高,被稱為“四絕”。佛光寺內殿堂高大,層層相疊,主次分明。東大殿踞于高臺上,外觀簡樸大方,雄偉大氣,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斗拱雄大,出檐深遠。”另外,大殿門、窗、墻壁、斗拱、柱、額等全用朱色涂刷。那些鮮色在歲月的侵蝕里,朱漆剝落,痕跡斑斑,卻依舊在昭示著曾經的輝煌和繁盛,也在訴說著佛光寺這些年走過的風雨和霜雪。
東大殿內的佛壇上,有35尊唐代彩塑的佛像。釋迦牟尼佛端坐于佛壇正中,阿彌陀佛居右,彌勒佛居左,左右是普賢、文殊二位菩薩。這一點非常特別,因為中國文化里座位的排列次序以“左”為上。所以一般寺院都是文殊菩薩在左,普賢在右。而在佛光寺和尚山所有的寺院中,卻都將文殊塑在佛祖的右邊,普賢塑在佛祖的左邊,右智左理,這是表示理智更甚于智慧,萬事萬物以理入情入境。
殿內的佛像造型豐滿健碩,與唐朝以豐滿為美的審美觀一致。而獨特的五官卻比之于其他朝代更顯秀美委婉。更值得一提的是殿內的脅侍菩薩和供養菩薩都是女兒身,彎彎的額眉中間還有一點朱點,顯得頗具風韻。不僅如此,這些佛像站立的姿勢也非常特別,比之與唐以前雙腿并立的站姿,佛光寺內的佛像全都是以S型站立姿勢,腰部稍彎曲,腹部微凸起,有的向左彎,有的向右彎,顯得非常自在而優雅。
佛光普照,一葉即世界
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里,佛像塑造特點偏向于威嚴肅穆,面目呆板,佛座高壘,十分森嚴,而在唐代,佛像的造型日漸世俗化。在佛光寺里,無論是釋迦牟尼、文殊、普賢還是阿難、迦葉,還是脅侍菩薩,都面目可親,溫和大方,慈眉善目,讓人親近。所謂,大慈大悲,普度眾生。
站在佛光寺里,看過一個僧人清掃樹下的落葉,一遍一遍地掃,無視空中不斷隨風而下的枯葉,我的眼前,只覺得秋風凝霜,滿是模糊。想起曾看過這么一個故事:一位秀才問趙州禪師,“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趙州禪師淡淡地說:“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是的,春來花自開, 秋至葉飄零,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隨緣,隨性,隨心,不強求,因為萬物都有其自身的去處和歸處,只有看開了,才能悠然于世,從容于世。
佛光寺比之于五臺山主景區來說,幾乎是少有人關注的,所以顯得少許冷清和寒寂。可是,也正因為此,才有了真正屬于佛門的清凈。能來到佛光寺的都是有緣人,而佛,渡有緣人。它從來不需要多少因著名氣而去拜訪它的人,它只是靜靜地隱匿于塵世間,靜心清心,無欲則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