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初,歐盟貿易專員卡雷爾·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在為“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進行辯護時,遭到了反對者的激烈批評。德古赫特稱,TTIP將“改善普通民眾的生活”,并否認美歐之間的合作會“使跨國公司主宰一切”。
如果從2013年年初算起,該項由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起的談判協議迄今已過去一年多之久。然而當前境況與最初設想相比,堪稱恍若隔世。
5月底,美歐TTIP第五輪談判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舉行,這是雙方自2013年7月正式會談以來,涵蓋內容最廣泛的一次。談判委員會公布了目前在5個領域取得的進展,包括化學制品、化妝品、藥品、機動車以及紡織品和服裝。
歐盟方面派出的首席談判代表為伊格納西奧·貝賽羅(Ignacio Bercero),美方則為丹·穆拉尼(Dan Mullaney)。二人共同表示,已在貿易規則、市場準入及特定產品的管制方面達成一致,并開始討論政府采購市場的規則和準入機制等。
雖然在談判過程中也曾涉及投資問題,但本輪雙方并未深入討論投資者保護和投資者與國家爭端解決機制(ISDS)方面的條款。同時,美國仍繼續反對將金融服務列入TTIP談判框架,盡管雙方仍在商討這一問題。
如果回溯歷史就會發現,此類談判進行的時間已接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上世紀90年代初,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提出“跨太平洋貿易伙伴關系協議”的設想,當時主要基于戰略考慮。而在克林頓-戈爾(Clinton-Gore)當政期間,這一設想被修訂為一系列具體經濟項目,旨在讓美國準備好應對“太平洋世紀”(Pacific Century)。
然而,該提案卻遭到法國政府回絕,后者更傾向于保護本土文化免受好萊塢和硅谷的侵襲。2007年,雙方重啟談判,但此次的假想敵已不再是日本,而變成了中國。隨后,發達國家接連遭受全球經濟危機侵襲,TTIP談判也被擱置一邊。到2010年后,美國和歐洲經濟都開始面臨下行周期威脅,并需應對結構轉型的挑戰,雙方因此加快了自由貿易區談判的步伐。
TTIP擁護者聲稱,該項協議將為歐洲帶來1200億歐元的利益,美國方面則可達到950億歐元。但業界分析認為,此類預測未免過于樂觀。另外,TTIP談判閉門推進的方式也招致外界反對,認為雙方應提高透明度,并使決策過程更為民主。
從根本上講,TTIP主要是美歐針對中國及新興亞洲國家采取的自我防衛措施。因為中國目前已開啟新的“長征之路”,要從廉價商品輸出轉向更注重科技創新。而崛起中的亞洲各國,目前仍主要依靠成本優勢立足國際市場。
但在經過一年多的試水之后,不論華盛頓還是布魯塞爾,其擬議中的合作伙伴關系都遭到前所未有的批評。歐洲對自由貿易的質疑雖時有發生,但該區域還從未像現在這樣眾說紛紜。對TTIP談判來說,質疑就意味著更緩慢的進程。
顯然,留給奧巴馬總統的時間已經不多。2014年秋末,美國就將舉行中期選舉,2016年還將進行總統換屆大選。就目前來說,奧巴馬政府需要得到兩黨支持,明確無誤地贊同自由貿易。但事實上,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分歧已達到二戰以來最為嚴重的程度,而美國民眾對自由貿易政策的支持程度也大幅下降。
從長遠來看,跨大西洋合作伙伴關系仍有可能成功確立,但需要美歐做出更多讓步和妥協。其結果,或將是一個遠非完全自由的自由貿易區。與此同時,無論在布魯塞爾還是華盛頓,談判都將阻力重重、舉步維艱。
隨著美歐經濟挑戰的加劇,雙邊貿易談判也走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而對中國企業來說,不論其業務涉及美國、歐洲,還是兩地兼有,談判結果都將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