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顯然,這組數據背后所預示的嚴峻現實令企業界擔憂。眾所周知,中小企業的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了內部因素如企業家創新精神、研發人員創新勝任能力、企業內部的創新文化外,還需要如政府在財政稅收、風險分擔機制、知識產權、產學研合作及金融政策等外部環境因素的構建。
說到創造、創新,99%的中小企業繞不開這個話題。一個公認的數據是中國約66%的專利發明、74%以上的技術創新、82%以上的新產品開發,由中小企業提供。為什么中小企業有這么多創新力?道理很簡單,創新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如果中小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技術訣竅,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創辦和生存,更談不上發展。
但實際情況是,2013年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針對10大行業3545位企業家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三成的中小企業經營者認為,“創新動力不足”是當前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六成中小企業研發投入未超上年;六成的中小企業新產品銷售沒有增加,創新效果不明顯;一半以上的中小企業認為他們的創新環境改善不明顯,其中兩成的中小企業認為創新環境惡化。
很顯然,這組數據背后所預示的嚴峻現實令企業界擔憂。眾所周知,中小企業的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了內部因素如企業家創新精神、研發人員創新勝任能力、企業內部的創新文化外,還需要如政府在財政稅收、風險分擔機制、知識產權、產學研合作及金融政策等外部環境因素的構建。
所以,在內外部環境都受影響的今天,代表了企業活力的“創新性”到底該如何面對研發投入不足、創新動力不足,中國創新驅動企業轉型升級等關鍵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完善有關財政稅收政策,可以解決企業不想創新的問題。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激勵,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創新氛圍,讓企業敢于創新。最為關鍵的是重構為創新服務的金融體系,推進中小企業走進創業板市場,從根本上改變高技術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本期封面故事為大家展示的就是一家具有創新能力的吉林民營企業。此前,它是當地骨干藥業公司。在2003年市場發展如火如荼之際,悄然選擇涉足農業,開始種植藍莓。2013年,它正式跨界轉型,成為中國最大的藍莓種植、深加工企業。十年磨一劍,在這家名叫“遠東藥業集團”的公司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中小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創新精神。
嚴格說來,面對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的轉型升級,更多的是“跨界創新”,進行消費升級。遠東藥業無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在提升產品質量的基礎上,獨具匠心的采用了全球首創的“消費分紅模式”,即直接銷售給終端顧客,并讓利消費者,提出“消費者也可以分紅”的口號。
這是一次大膽的變革。依托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遠東藥業集團找到了平臺方、供應商、消費者三方共贏的新模式,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舉。中肯地說,在創新大潮中,遠東藥業集團是否能夠借助消費分紅模式產生顛覆性成果?我們不得而知。但面對愈發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如果中小企業還不具備創新活力,那終將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