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小王子在尊貴豪華的環境之中長大成人,結婚生子,至二十九歲時,這位曾經歷了幼失俊秀的王子,現在又看清了人世間浮華背后的虛幻,老病死苦的逼迫,他毅然放下了將要承繼的王位和賢妻幼子,舍棄了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顯赫權力,離開了崇山峻嶺的故鄉,步往波瀾壯麗的恒河平原,在這片曾經孕育過諸多賢哲的古老而廣袤的大地上,開始了心靈的探索和誓要超越精神上種種束縛的歷程。
人生是一個修行的旅程,“修”是對內在的探索與醒悟,“行”是對外在的運作與平衡,“修”與“行”的合一就是一個人的人生境界的體現。
兩千五百多年前,一位名叫“悉達多”的王子誕生在印度喜瑪拉雅雪山腳下一座美麗富饒的城池,從此,踏上了扶助眾生的大愛之旅,而這段旅程的起源還要從這里開啟。
小王子在尊貴豪華的環境之中長大成人,結婚生子,至二十九歲時,這位曾經歷了幼失俊秀的王子,現在又看清了人世間浮華背后的虛幻,老病死苦的逼迫,他毅然放下了將要承繼的王位和賢妻幼子,舍棄了世間一切的榮華富貴,顯赫權力,離開了崇山峻嶺的故鄉,步往波瀾壯麗的恒河平原,在這片曾經孕育過諸多賢哲的古老而廣袤的大地上,開始了心靈的探索和誓要超越精神上種種束縛的歷程。經過了六年的精勤努力,他曾經虛心受教名師,享受過不受物質束縛的精神愉悅,也曾經極其殘虐地折磨自己的身體,驗證那難以忍受的身心苦痛。最后,憑著自己的智慧與堅毅,在身心皆處于正常平穩的境況之中,他終于體證了再無老病死苦,再無恐怖愁憂的大智慧,他的生命里再無迷惑困擾,心里一片澄凈寧悅,生與死,得與失,世間的一切煩惱都不能再束縛這位大覺智者。出于悲憫之情,大覺智者希望能將自己所體悟的真理,完全無私地奉獻于愿意接受的人。此后他就踏遍了印度這片古老的廣袤大地,不論富貴貧賤,平等教化人民,終身不渝。他,就是今天的釋迦牟尼佛。
而一心向善的李國輝導演帶著對佛教的尊崇,準備把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拍成電影。于是在印度佛教勝地大量搜集資料,籌備拍攝電影《釋迦牟尼佛傳》,2012年在香港開設熱點電影制作公司,在老撾、馬來西亞(馬六甲、怡保等地)拍攝,花了三年時間籌備拍攝及后期制作工作,終于在2013年10月份完成《釋迦牟尼佛傳》。此片是低成本、大題材電影,李國輝用其十多年經驗及專業技術呈現出來,目的就是為了向世人宣揚人性的真、善、美。
佛教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釋迦牟尼佛因一大因緣降臨于世,解說宇宙人生真相究竟圓滿的妙法,度一切苦難眾生,脫離苦海往生極樂世界……李國輝認為,電影《釋迦牟尼佛傳》是佛法方便與智慧的開示,能夠傳遞和平與慈愛。導演通過電影的形式來讓人們看到傳奇人物的一生,電影人物的重現,希望給大家傳遞正能量,把佛教與藝術完美地結合起來,而這也是為什么大眾追捧佛教的原因之一。
李國輝在香港電影及電視方面經驗豐富,無論古裝電影或時裝電影,在制作方面十分了解,同時自身一位經驗豐富的獨立導演,曾拍攝過電影作品如《義膽豪情》、《女男爵》、《狗仔大佬》、《絕望邊緣》等,1998年曾在馬來西亞客串式拍攝歌手曾濰山MTV,并于1999年獲得最佳MTV大獎,經過十多年磨煉,李導選擇修練自己,于2007年開始學習佛法,通過6年的佛法學習更加懂得如何放下自己,珍惜現有。
李國輝這人骨子里有佛緣,或者說有某種和佛結緣的起心動念。《釋迦牟尼佛傳》就是緣始,這個主題通篇講的就是一個主題:度化。他在電影中所追求的境界,十分的類似于佛教中的某些教義,信佛的李國輝想通過電影來宣揚佛法,他在有意識地把觀眾引向這條道路——與眾生十分接近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闡提皆得成佛”、“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生、老、病、死”等理論和“頓悟成佛”的思想,讓觀眾與“佛”來了一次近距離的美麗邂逅。為什么導演要以佛教為題材?可以說,他之所以宣揚這些,那是因為導演認為影片中的人(甚至于觀眾)有被教化的必要。
曾經飾演過達摩祖師的呂良偉佛緣深厚,呂良偉說這次飾演佛家最高圣人釋迦牟尼一生被佛祖的智慧和毅力撼動,自己能出演很有滿足感。說起與佛的緣分,呂良偉稱,“這主要緣于父母親從小的教導,因為父母都是性格樂觀,善良,從不與人為惡,經常教導我們不要計較,執著,要本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精神行事,教我們信佛,要我們看佛經,看玉歷寶鈔,行佛徒之路,對人生要持正面思想,積極向上,不枉此生,做對人有益之事。”不過,為了得到真傳更好地飾演圣人釋迦牟尼,李導稱,呂良偉曾在老撾與一位97歲的高僧閉關及食齋幾天才開工。
萬物藉緣而生滅,佛法依緣而成就。偉大的佛陀放棄王子的地位,將眾生平等的教義、和諧博愛的精神,透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傳道的方式傳播開去。佛教代表著一種精神,弘揚佛教文化,需要借由世間物質的表達,《釋迦牟尼佛傳》便是將精神與物質的結合,是佛法方便與智慧的示現。陰陽相合、萬物生長;眾緣會聚、諸法生起。
這部電影經由長年籌備、多國取景、精英集結,開創華語影壇佛教電影之新篇章。李國輝全然對佛教事業的一片摯誠之心,必使影片在弘揚佛教歷程中寫下重要的一筆。記者從李國輝處了解到,電影目前只在馬來西亞試播,而此片也將于2014年10月-11月與大陸觀眾見面。值得一提的是,他計劃將電影票房的部分收入作為慈善捐款用途。
尋找心靈的一片凈土
對于生活在馬來西亞10多年的李國輝,他情愿回歸中國,因為他認為故土最具安全感。對于近幾年中國富裕階層的移民潮他表示很失望。自此,更是堅定了他研究佛學的選擇,也使得他為自己的心靈尋找一片凈土。
“中國很多地帶都佛教,但只是信佛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還要有善心。”李國輝更希望一些法師來度化那些信佛卻沒有善心的人們,通過佛教來傳播正能量。6年接觸研究學習佛學以來,他自身發生了質的變化:以前沒有耐心,現在覺得,心變得平靜多了,而事實證明,保持平靜的心做事收到的效果是驚人的。
而他之所以選擇佛教而又矢志不移,主要考慮了兩點:一、從佛教的內容來看,佛教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思想體系,涉及人生、宇宙諸多方面的根本問題,內容豐富龐大,其理論思維、經驗教訓很值得總結。二、從中國佛教研究的現狀來看,由于佛教研究的難度大,往往使人望而卻步。同時,整個宗教研究都不太受重視,有的人甚至認為研究宗教就是信仰宗教,誤解、排斥宗教研究。
當然,決定研究佛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理智、認識上肯定佛教研究是一回事,從意志、行動上最后堅定地從事佛教研究又是一回事。這是因為:首先,研究佛教的難度大。研究佛教需要具備語言、文字、宗教、哲學、歷史等多學科的知識,而且,還需要對佛教的宗教生活實踐有一定的體察和了解,這都不是容易做到的。至于研究佛教義理的三大難關——概念術語的特定含義,佛教思維方式的獨特內容,以及佛教整個思想體系的龐大復雜、歧異多義,也都是不容易掌握和駕馭的。再就是研究的條件比較差。這主要是指研究的客觀條件,如資料不齊全,輿論氣氛不太好,而且研究成果的發表有時也會受到種種制約。但他認為,凡事都有它的另一面,困難多,條件差,成功的機會也可能更多些。本著這種想法,李國輝對佛教的研究更加有信心了。
佛教所有的一切都是講一個人從普通人到圣人的修煉過程,告訴人們一個人從只知道讓別人來滿足自己需求,到成為一個對社會、國家、人類有貢獻的人的成長過程。“佛教是偉大的,釋迦牟尼是偉大的,他最偉大的地方在于能教會一個普通人如何做好人,把一個立志成佛的人超度為一名對人類有貢獻的圣人。”李國輝篤定道。釋迦牟尼無為而治,創立佛教和遍布世界各地的佛廟,回到俗世中來,從經營管理角度來看,釋迦牟尼應該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企業家,其所傳承的事業,在其身后兩千五百多年,依然香火繁盛,佛教幾乎沒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產品,它賣給世人的僅僅是慈悲的愛和大徹大悟的智慧,相信現在世界上也沒有一家企業的資產能超過廟產,也沒有一個企業家的成就可以與釋迦牟尼媲美。
企業家的心靈皈依
為什么西方管理理論不斷創新,管理技術不斷進步,而管理的問題、難題卻仍層出不窮?
為什么社會越來越進步,生產力越來越發達,物質世界也越來越豐富,人們的心靈卻越來越焦慮、緊張、惶恐、病態,精神世界越來越貧瘠,生存處境越來越糟糕?相反,佛教的管理思想千百年來一成不變,而它的事業卻愈來愈繁盛,信仰它的人都處在一種祥和、健康、幸福和快樂的生活之中。在李國輝看來,原因很簡單,佛教擁有一種至高無上的思想境界,釋迦牟尼找到了一種世界上最偉大的管理思想原則和管理操作方法,這種管理思想的原則和方法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
有史以來,無論是古代的孔子、釋迦牟尼、耶穌、蘇格拉底、穆罕默德,還是近代的胡雪巖、松下幸之助、杰克·韋爾奇、王永慶、李嘉誠,他們都有著至高的管理思想境界。許多企業家在創業的旅途中會不斷經歷各種各樣的困惑,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在這些困惑的束縛下,整個人的生命就顯得那么的不自由。
人生是一個修行的旅程,“修”是對內在的探索與醒悟,“行”是對外在的運作與平衡,“修”與“行”的合一就是一個人的人生境界的體現。對于李國輝來說,學習佛法,會讓人放下那些生命中的局限與依賴,接受并且享受每一個生命中的發生,真正地體驗自由、喜悅以及內在的祥和。同時也會啟發你于風起云涌間擁有寧靜致遠的心境和運籌帷幄的智慧。
當一位企業界領袖的職業生涯落下帷幕時,他不僅僅要影響許多觀眾的道德、精神與生活,同時它還使社會經濟、社會生活發生深刻的變化。是什么東西使得他們具有這般神奇的力量?那是一種經過長期的人生修煉所表現出來的人生習慣與行為,也就是一種企業家境界。
企業家決定企業的命運,如果企業家缺乏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企業就很難有長遠的發展,就很難成為一個卓越的組織。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認為當企業上升到一定規模的時候,
企業的競爭不僅僅是人才、管理、產品、技術的競爭,而是企業家本人境界高度的競爭。
境界愈高,企業就能走得愈遠。因此企業家到最后拼的就是境界。
李國輝談到,現在的企業家,如果要把企業、家庭、健康一起管理得好,就需要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內心、提升自己的境界。因為很多企業家創業的初衷是為了賺錢,然而企業不斷地在發展,家庭不斷地在變化,身體不斷地在消耗,我們卻還在用過去的認知和態度去對待這一切的變化。很難想象一個情感混亂、健康糟糕、生活痛苦的企業家將給企業帶來什么。因此一個企業家自己必須擁有更智慧、更覺悟、更通透的思想格局,這樣才能成就功德圓滿、和諧輝煌的企業家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