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記》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其中不乏蘊藏著豐富的教育管理思想,且有諸多關于教育管理方面獨到的見解。探討《禮記#8226;學記》中的教育管理思想,對我國當代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促進和啟示作用。
【關鍵詞】《學記》教育管理思想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022-02
《學記》是我國先秦時期,儒家學派按自己的世界觀對當時教育實踐進行的理論總結和概括。它無論是在宏觀的學校管理方面,還是在微觀的教師和學生管理方面,都提出了許多精辟的主張,是我國教育管理思想史中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通過對《學記》中關于學校管理、教學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等方面的分析和整理,以期對當今社會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有所借鑒。
一 《學記》中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體現
1.關于高校管理的思想
《學記》開宗明義指出學校是實現“化民成俗”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其次,學校應進行嚴格的紀律教育。“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要在學校擺放夏楚這兩種木質做成的教鞭,對違反學校課堂紀律不認真者以示禁戒;最后,強調學校視學制度。“未卜祶不視學,游其志也。”每年夏季,君主要舉行隆重的大祭,率領官員視察學校,考察學生的成績。
2.關于教學管理的思想
《學記》重視教學常規管理,提出了“十大”教學原則。教學相長闡述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辯證關系,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構成教的內因;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促使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構成教的外因。除此之外還有循序漸進、適時性原則、預見性原則、臧息相輔原則、啟發性原則、長善救失原則、學習觀摩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直觀性原則等。與此同時,這些教學原則要求也反映了教師和學生教學活動的規范和管理。
3.關于教師管理的思想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學記》列舉有兩種人在君王面前不作為臣屬來看待,一是作為祭祀對象的“尸”,二是教師。因為“師”是“道”的傳播者,只有尊師,才達到應用“道”來化民,然而教化又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其次,提出了“擇師”的標準。要求教師除了需擁有廣博知識,還要善于運用啟發誘導、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等方法來提高教學效率。
4.關于學生管理的思想
《學記》對學生教育活動的安排提出“時教”和“退息”兩種情況,并充分肯定“居學”,即課外校外教育作用。認為應該給學生“游志”的權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并提出學生“相觀而善”,同學之間要相互交往和切磋,互相促進學習。學生“學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就能夠自強不息,勤勉于學,隨之學生的生命價值就能得以提升。同時,教師的人生價值也得以實現了。
二 當今社會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1.高校教育管理的“行政化”
《學記》中明確提出“教學為先”。當前高校教育,學術氛圍不濃,教育“官僚化”風氣嚴重。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表示,學校是一個學術組織,不應被行政干預太多,從這一層面上來說,高校確實需要“去行政化”。高校行政化“去”與“不去”,不是說不要正常的行政管理,而是要拋棄官僚習氣。國家給高校定行政級別,原意是希望社會能認識到大學的重要性和地位,而現在很多高校將其扭曲。
2.高校教學方法的“形式化”
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改變學生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過分突出接受與掌握,忽視發現與探究,從而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每節課老師運用的教學方法都是如出一轍。不能否認,一些教學環節和手段,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如果每一節課都是千篇一律,教學資源無法得到合理利用,從本質上背離了教學的意義。再者,安于現狀的心態也是大學教師沒能改變教學方式,無法提高教學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
3.高校教師心態的“功利化”
學校教育,唯在擇師。《學記》提出“擇師不可不慎”的思想,認為擇師的好壞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和前途。“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從反面說明教師的知識水平的重要性。如今有些教授已無心學術,不將心思放在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上,而是赤裸裸地追求利益。事實上,現在的大學不僅在圍繞市場轉,也在圍繞權力轉。于是,教育失去了尊嚴,大學更加看重教師項目經費的多少,忽視教師科研水平,學生也不再崇拜有學問的老師。
4.高校學生培養的“模式化”
《學記》強調,“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這就要求大學教學形式既要按時傳授正課,也要有課余學習。近年,隨著片面追求升學就業率現象的泛濫,培養學生的方式也越來越模式化。培養出的“人才”也猶如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沒有特點。當然,不少學校也忽視了課外校外教育的重要性,學生成為學習的機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個性特長也很難得到充分發揮。學校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的良好愿望下,卻更多地造就了一批“殘品”,即體育和德育不合格的人。
三 《學記》對當今高等教育管理的啟示
1.高校教育本質需回歸
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說:“在大學里,學術的事情應該充分尊重教授的意見,應該充分尊重學術委員會的權力。”
在我國高校,沒有幾所學校能做到讓學生、教師廣泛參與各項事務。溫家寶同志也曾數次公開批評教育行政化,并明確表示“大學最好不要設立行政級別”。高校應做到以教師和學生為本,站在教育發展的制高點思考教育問題,努力營造實現教育目標、回歸教育本質的教育環境。而不是整天算計升學率高低、學校的名利,個人的榮辱升遷。一個人不能沒有信仰與追求,一個國家和民族不能沒有精神和靈魂,我們所有人應該有共同的精神家園,這個精神家園從哪里來,只能從回到本質的教育中來。
2.高校教學方法需改進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學方式仍以講授為主,輔以討論、習題、實驗、實習等。據調查,高等學校中大約有一半課程的課堂教學學生不滿意。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把教學大綱規定的知識內容單向地灌輸給學生,如同“填鴨”,這就是所謂“注入式”教學。學生對上這種課不感興趣,提不起精神。教學方法改革所追求的目標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促進他們自學能力的提高,啟迪他們提出問題的創新思維,錘煉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要能針對全班學生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優勢與潛力。為了實現這樣的要求,就要在教學方法上廢止“注入式”,實施“啟發式”,同時要實行師生互動,課內外結合。
3.高校教師心態需轉變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教師的心態與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和積極的心態對待人生的教師,他們的期望水平往往也較高。教師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上,而不應該“功利化”。“功利化”不僅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導致高校和教師失去尊嚴,還導致大學教師們的貧富分化。如果這樣的話,高校將違背國家辦學的宗旨和辦學思想,大學教師也不再是令人尊敬的“園丁”。教師窮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學精神的貧瘠與墮落。
4.高校學生培養需創新
首先,高校應轉變培養觀。摒棄傳統培養模式,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樹立全面發展的觀念。其次,高校應轉變學生觀。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社會主體,要努力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在教學中實行因材施教,促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健康發展。再次,高校應轉變人才觀。樹立“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做到“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的人才觀。最后,高校要轉變評價觀。教育質量的評價不能只盯著學生的分數、升學率等,也要將其與合格率統一起來,樹立全面、整體、綜合的質量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肖欣.論《學記》教育管理思想及現代啟示[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04~106
[2]黎軍、金荷香.論《學記》的教育管理思想及現實意義[J].煤炭高等教育,2006(1):37~39
[3]張靜、韓利紅.《學記》中的教育管理思想探微[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6):41~42
[4]曾媛媛.論《禮記#8226;學記》的教育管理思想[J].文學教育(下),2013(14):63
[5]中國網.教師窮不可怕,只怕教育功利化[EB/OL].http://
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 97_39497.html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