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民營二級學院是一種創新性的辦學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產物。如何使新生環境中的學生因地制宜地得到培養,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國有民營培養模式因地制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077-01
對于在高中學習成績排名居于末尾的三本學生,如何讓他們通過四年的大學教育,無論從學習還是從實踐上趕超一本和二本的學生呢,筆者認為,必須在上至教學大綱教師領導,下至學生管理等方面勇于創新,走出一條適合的路。
一 第1~2學期,主攻英語四、六級,開展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動
由于通過高考的學生,都有一定的英語基礎,這時應趁熱打鐵,通過教學、開展活動等方式提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一方面既可以讓他們盡早取得四六級證書,減輕今后的負擔,又可以慢慢消除三本學生的自卑心理,調動其今后的學習積極性。
為達到該目標,建議開設如下課程:英語精讀、英語泛讀、聽力、口語(外教)、英美影視賞析,定期(周期由短至長)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開展單詞競賽、英語演講大賽等。
當然,還可以定期開展游藝活動,比如校園歌手大賽、書法大賽、運動會、羽毛球賽、排球賽、籃球賽、乒乓球賽、組織跆拳道俱樂部、舞協等比賽,一方面可以發現文娛人才,另一方面又可讓精力充沛的學生學習之后有所放松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開學前就告訴學生:大一結束后,要是英語四級沒有過的,減0.5個籍點,相反,若是大一結束時英語六級過了的話,加0.5個籍點。貫徹該措施的過程中,必須有“壓力就是動力”理念。這樣才能改變一直以來三本學生的過級率一直低于5%的尷尬境地。
二 第3~4學期,引導學生初步確定畢業后的去向,有針對性地引導他們主攻相關的公共課、專業基礎課
通過一年的大學學習生活,學生逐步適應了學校,逐漸從一名離不開父母的高中生轉變成為一名獨立自主的大學生了。這時可通過開展諸如請名師、成功人士、師哥、師姐等人的座談,在第二年的開學初,讓學生初步確定自己畢業后的去向,如是直接就業,還是考研、出國繼續深造……然后針對不同的選擇方向,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踏實學習,穩步成長。
建議這一年,開設諸如高數、概率、線性代數、C語言、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等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這期間鼓勵學生考計算機2級、3級。英語未過四級者必須再考,實行大四上學期結束時,還未過四級者,再扣0.5個籍點的政策。對于英語已過六級者,可以鼓勵其考商務英語資格證書等。
三 第5~7學期,主攻專業課,積極帶領學生從事社會實踐,培養其成為專業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的學生
學好一門專業課對學生而言,是其學生今后謀生的一個技能,因此,為了學生在今后有能力從事本專業的工作,學校應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諸如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國際貨物運輸、外貿通關實務等專業課,同時,積極開展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設計、國際金融實務課程設計等實踐課,以此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通常,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面來抓好實訓環節的:(1)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積極營造學生實踐環境,充分利用學校的電腦、高速的網絡以及金融、貿易教學軟件和其他硬件設備,讓學生多接觸與工作相關的東西,對個別環節要求學生親自動手。(2)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要加強實訓基地建設,使學生直接借助計算機網絡和相關軟件進行實務訓練,熟練操作企業業務流程。不但要加強實訓基地的硬件建設,還要加強軟件建設,構建金融、貿易模擬平臺,進一步提高國貿專業實訓技能的基本要求。(3)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在學校自主尋求相關企業合作的同時,利用部分學生的家庭背景,由其家長增加提供一些相關的實地訓練機會,讓學生直接到企業頂崗實習,深入鍛煉。這不僅能強化動手操作技能,還能輔助深化理解理論知識。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節假日和畢業實習的時間到相關企業去實習,如到具有外貿經營權的進出口公司,通過鍛煉提高實際操作能力;這樣從另一方面講,加強與相關企業合作,還可以隨時了解到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知識結構、開展商貿遇到的問題等,并且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來推動人才培養工作,真正做到“產學研”相結合。
這一年半里,可以通過一些獎勵措施,鼓勵學生考一些從業資格證,如報檢員資格證、審單員資格證、期貨從業資格證書等,以此增強學生從業的競爭能力。
四 第8學期,整復待理,直奔主題
這是一個檢驗收獲的季節,學校應進一步強化實踐環節和積極營造實戰環節,以便讓學生具備商務溝通協調能力、簡單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流利的外語表達能力,相信經過如此千錘百煉的學生定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