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小學生和英語教師兩個層面的調查,分析了泉州市區小學英語跨文化教學效果和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尋找原因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小學英語跨文化文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089-02
一 問題的提出
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在他的《語言論》一書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然而在當前的小學教學實踐中,英語課只注重學生的單詞和句型學習,培養的只是純語言能力,較少注意結合語言使用的場合來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對文化意識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許多家長只是在意孩子學習單詞和句型的數量,并簡單地以此來判斷孩子的學習效果,忽略了語言學習是最終為了使用的學習目的。加之有些教師沒有注意在語言學習中對一些中西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并大力提倡一些文化精華,導致出現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的分離現象。例如,有些家長抱怨現在孩子的感恩教育不夠,其實,倘若每個英語老師注意“thanks”這個基本詞匯的文化教學,感恩教育問題也就不再是一個問題。為了更好地在小學英語學習階段加強跨文化交際教學效果,筆者針對市區的一些小學進行了專題的調研并希望能以此引起廣大同仁的重視。
二 調查方法與對象
1.研究對象
此次研究以泉州市區比較有代表性的泉州實小和泉州第三實驗小學的高年級114名學生和這兩所學校的20名中青年英語教師作為調查研究對象。
2.調查問卷的設置
為了做好本次的調查工作,筆者針對學生和教師設置了兩份調查問卷。其中,針對學生的問卷共20題,分四個方面(政治文化、日常文化、社會文化和物質文化基礎知識)進行調查;針對教師的問卷共15題,分三個方面(跨文化交際的認識、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和跨文化能力培養)進行調查。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證調研質量,還組織對部分學生和教師進行當面訪談,確保調查結果的客觀性。
3.測試與數據處理
本次測試在泉州實驗小學和泉州第三實驗小學部分教師的配合下,共發放學生問卷114份,教師問卷20份。回收率100%,全部問卷均為有效問卷。筆者認真核對并對調查數據進行了仔細處理。
三 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調查結果概述
表1學生調查問卷的內容和結果
調查內容調查結果簡述
政治文化基礎知識對于政治文化知識部分,85.1%的學生全部回答正確。關于美國國旗和英國首都這兩道題純屬基本知識題。
日常文化基礎知識本部分涉及隱私、問候和禮儀三個方面。調查中45.6%的學生對隱私的理解不夠;72.1%的學生對打招呼受傳統影響較大;70%的學生對于禮儀文化差異了解不夠。部分學生答題受傳統教育影響明顯。
社會文化基礎知識本部分主要是調查學生對節假日、建筑和文體活動方面的調查。69%的學生對西方節日比較了解;8.8%的學生對西方建筑了解;48.2%的學生對西方的紅茶不了解。
物質文化基礎知識對于食物文化,62.8%的學生比較了解。但對于部分節日的特殊食物文化,學生仍了解不夠。
表2教師調查問卷的結果
調查內容調查結果概述
跨文化
交際認識100%的教師認為跨文化交際是有必要的,75%的教師對小學英語課程標準關于文化意識的培養了解不夠;45%的教師認為跨文化知識對本國語言文化影響不大。
跨文化交際知識掌握80%的教師幾乎很少和外國人進行交流;45%的教師害怕因為思維、價值觀的不同影響交際;35%的教師擔心詞匯和語法不足;65%的教師認為自身跨文化知識掌握不夠。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95%的教師采用課堂講解滲透方式講文化;70%的教師把文化培養重點放在課前背景介紹和詞匯講解;75%的教師對文化課外讀物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30%的教師采用過文化對比教學的方式。
2.調查結果分析
第一,通過對小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調查結果分析,從學生的具體答題和訪談了解中可發現幾個明顯的問題:(1)學生對英語課內知識掌握牢固,但對課外知識了解較少。調查中,針對英國首都問題的調查回答正確率高達86%;在對美國星條旗有幾個星星的問題正確率僅為8.6%。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前者是書本的知識內容,而后者則屬于課外知識,需要平時多一些關注和做題時的思考。反映了當前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識記方面能力很強而課外閱讀很少的現狀。這一現象不僅出現在英語學科學習中,在其他學科亦是如此,屬于很有特色的中國式小學教育。(2)學生受傳統觀念影響根深蒂固,對于西方文化學習沒有真正了解。調查中反映很明顯。關于隱私問題的調查,有45.6%的學生沒有注意到隱私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別;有72.1%的學生對于中西方的問候文化不甚了解;71.9%的學生不懂在接電話時要先自我介紹;有71%的學生對接受禮物表示感謝的文化不是很理解。這反映了傳統的中國文化觀念對當代學生的影響根深蒂固,以至于學生盡管在學習了英語之后還是固守傳統文化,對一些外來文化還是不求甚解甚至根本不理解。(3)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僅限于表面,對深層文化內涵學習不夠。69%的學生對西方的節日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僅限于節日的一些基本概況,如時間和典型食物等,對于節日的來源和具體慶祝方式和文化內涵等則基本不清楚。在調查中,通過與一些教師的訪談也得知、包括一些節日活動的組織者也明確表示他們對西式節日文化認識不清楚。在調查中,得知當前小學經常在萬圣節、圣誕節等西方重大節日組織全校性的課外活動,在活動中,組織者多為外教,本國教師害怕組織這類活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活動的內容和方式不理解。
第二,在關于教師跨文化教學方面,筆者也通過問卷調查和具體訪談的方式了解到當前在教師中存在的一些問題:(1)教師對《小學英語課程標準》學習不夠,對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認識不夠,教學中不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小學英語教學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調查中,盡管100%的教師意識到跨文化知識對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有45%的教師認為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影響不大,有75%的教師對《小學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不了解,這從總體上反映了教師自身認識上存在著不夠重視的問題。(2)教師跨文化知識掌握不夠,文化自信不夠,跨文化教學能力有限。調查中有80%的教師只是偶爾或幾乎沒與外國人進行過接觸;有65%的人認為自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夠不敢交流;有35%的教師認為自身詞匯和語法知識不過關不敢交流;有45%的教師認為思維和價值觀不同不敢進行交流。這些問題反映了中國教師在交際上的本族文化自信嚴重欠缺且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仍不夠。(3)教師文化教學方式單一,文化教學效果不好。調查中,85%的學生對文化教學表示感興趣,但在學生調查中效果并不佳;100%的教師只是在課文中滲透講解文化知識點;85%的教師利用多媒體的方式展示文化知識點;55%的教師把文化教學的重點放在介紹背景知識上;僅有30%的教師利用文化差異對比開展文化教學活動。由此可見,文化教學方式幾乎可以概括為背景知識介紹和課堂穿插講解,這樣就典型地表現為填鴨式的講授而不是把文化和語言的學習貫穿于學習和操練的始終,導致文化的學習脫離了實際訓練。
四 研究的結論與建議
1.研究的結論
小學英語教師自身跨文化教學能力面臨著巨大的考驗。被試教師擁有全日制本科文憑,這樣的師資隊伍在當前小學英語教育師資中已屬于較好的水平,而教師在調查中卻對自己的專業知識表現出明顯的不自信,且當前的教學教法單一枯燥等已成為行業內的共識與難題。
小學生英語文化學習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應試教育背景下中國當代學生只是一味地注重書本知識的記憶,沒有拓寬視野,被限于傳統文化視閾內,缺乏世界文化意識。
小學英語跨文化能力培養只是紙上談兵。當前學生的文化學習僅限于知識層面的了解,脫離社會實踐,無法參與真正的跨文化交際,更不用說培養交際能力了。
2.研究的建議
小學英語教師應成為堅定的文化學習者。要想成為一名跨文化知識的傳授者,其首先必須是優秀的文化學習者。為此,建議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師應主動地去體驗文化差異,通過有效的書籍閱讀和實際經歷豐富自身的文化體驗,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知識和交際水平。同時,也可通過各類相關的培訓等方式使自己不斷提高專業化水平。
教師應加強有效文化教學策略的探索。運用有效的文化教學手段是提高文化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為此,教師應致力于研究如何營造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會運用西式思維思考看待問題,鉆研并激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并通過文化差異對比等活動切實做好文化教學工作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只有如此,學生才可能不僅知其然更理解其所以然。
寓文化教學于日常生活與活動中。不為文化教學而教學,文化并非獨立存在,必須將其滲透到生活中。當前一些學校很是重視開展“英語文化節”之類的活動,顯然,這類活動是宣傳文化知識的一種很好的手段,但這類活動局限于某一階段、局限于某一些重大節假日慶祝活動等。教師應將涉及的風俗、習慣、飲食、禮儀等諸多的文化現象滲透到平時的日常教學與生活中,如在平時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守時、節約、平等等意識,將文化真正內化。
參考文獻
[1]孫穎.芻議小學英語教學中語言文化融合與文化意識的滲透[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5)
[2]王超.當前小學生英語文化知識掌握狀況的調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3]黃靖.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現狀調查與改革初探[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