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逐漸具備自學的能力,正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學有創新才有進步,而學習有質疑才能有所成就,當學生學會質疑,學會解決問題時,教學也就成功了。如果教師能夠多給學生一些自主探索,少一些強制灌輸;多一些開放創新,少一些單調模仿;多一些鼓勵,少一些簡單批判,學生就有可能真正學會學習。
【關鍵詞】教學環節創設情境自主學習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105-01
隨著教育時代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越來越多,他們的知識面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擴大。如何在英語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創新?這就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使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改革與創新,才能適應新時期的教育工作。筆者從事英語教學近30年,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體會,談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 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活”起來
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是一堂課的框架,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直接的語言環境。怎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讓學生樂學而不厭學呢?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新鮮、適度的刺激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活”起來,促使他們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認真實踐,從而促使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如在講高一Unit 13 Heathy Eating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說出自己最喜歡吃什么,然后分組討論每天所吃的食物中,哪些是健康食品,哪些是垃圾食品。圍繞這個課題進行討論,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起來,踴躍回答教師所提的各種問題。然后又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各種食品的營養成分及其作用,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哪些食品有利健康,哪些食品有害健康,日常生活中健康飲食的重要性等。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既動口,又動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 創設情境,讓學生“動”起來
教師要教給學生知識,就必須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去體驗、嘗試,主動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為好多直接經驗都是由“做”得出來的,是在“做”中學到知識的。為了讓學生動起來,在教學活動中要恰當適時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情境中用英語去思維、交際,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如在教高二Unit 17 Disabilities 一課時,我把學生分成5個小組,進行合作活動,探索有關幫助殘疾人的行為。話題分別是:“How to help the blind,the deaf and the lame?”“How to help them change their unhappy life?”and“how to devote our love to the disabilities?”活動結束后,由5位代表向全班匯報探索成果,如:Use a guide dog,invent special reading materials,make use of body language,push their wheelchairs等方式,學生在良好的英語氣氛中獲得知識,獲得快樂,這樣學生自然而然用英語思維,并且把所學知識用于真實情景中交際,也達到了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
三 拓展課堂,讓學生“忙”起來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最終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真正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說:“凡是能激發學生喜愛學習的方法就是教學的最好方法。”如高一Unit17 warming up中的4幅圖分別介紹的Song Qingling,Madame Curie,Pearl Buck and Mother Teresa,我沒有只讓學生了解一下這幾個人物就完事,而是預先布置任務,讓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搜索與課文相關的知識及背景材料,擴展知識面。我讓學生查找完畢后,閱讀并整理120個詞左右的短文,寫出自己最崇拜的一位女性,在班上交流。學生們參與了這些活動,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加了,視野擴大了,知識豐富了。讓學生這樣忙起來,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實踐證明,只有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他們對英語的興趣才會更濃更持久。因此,教師應當精心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通過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方式學習,更好地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
四 培養創新能力,讓學生“靈”起來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學習的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夠經常提出自己富有創見問題的學生一定是善于思考、富有創造性并有探索精神的。學生自己能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就能變被動地接受為主動地關注問題、尋找問題,這樣,才能夠真正學到知識。例如,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我讓學生搜集有關地震方面的資料,了解防震知識及地震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時,有位學生這樣寫道:
Let earthquake go away,because Mum is waiting for her son coming back;
Let earthquake go away,because wife can’t lose husband;
Let earthquake go away,because children are eager to see their parents again。
看到學生寫出這樣優美的句子來表達自己如此豐厚的感情時,使我潸然淚下。
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會逐漸具備自學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效果正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學有創新才有進步,而學習要質疑才能有所成就,當學生學會質疑、學會解決問題時,教學也就成功了。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些例子教學生掌握這個工具,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一些自主探索,少一些強制灌輸;多一些開放創新,少一些單調模仿;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學生就可能真正學會學習,因此教師必須改革教學模式,改變教法,勇于探索和創新,以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