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作家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前者語言華麗富贍,后者文辭本色當行。近幾年的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從而打破傳統,突破創新。但如果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某些課堂進行細致的反思,不難發現,現在的教學似乎“文采”有余而“本色”不足。不少課堂教學,看上去花枝招展,聽起來熱鬧非凡,然而實際效果卻并不突出。我們是不是應該考慮回歸樸實、恢復本色的教學方式呢?是不是應該少一點花哨無用的“文采”、多一點真實有效的“本色”呢?
一 過猶不及,突破傳統不可激進
凡事過猶不及,過分保守呆板的傳統教學與過分求新求異的某些新式教學都不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現在的許多課堂,多了學生的活動自由和所謂的交流合作,卻少了對教師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效率的不懈追求;多了輔助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卻少了學科自身的特色、教師個人的魅力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這些“多”與“少”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使課堂過分地成了教師的“表演”、學生的“表演”、機器的“表演”。
某校曾經推出一節關于商品教學的政治課,課堂上設計學生模擬原始社會的物物交換。只見幾個學生手持事先準備好的蘋果、香蕉、花生、瓜子等在講臺上穿梭來去,忙活了近半節課。這樣的課堂教學,真可謂是一場淺薄的鬧劇,看似熱鬧新穎其實空洞無物。這樣的課堂教學,哪里還有一點教育教學的味道?
不改變這些華而不實的教風,就不可能帶來腳踏實地的學風。沒有好的教風與學風,新課程改革也就難以順利地展開和推進,教育教學就可能流于膚淺而陷入困境。
二 理性回歸,提倡樸實并非倒退
要想回歸樸實課堂,恢復教育本色,必須大力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華而不實、文而不質的問題。所謂樸實與本色,就是在深刻領會新課程改革精神意圖的基礎上,在深入落實新課程改革思想理念的前提下,力求使課堂教學形成求真、務實、高效的特色;在充分尊重教師個性勞動的基礎上,在熱情鼓勵教師突破創新的前提下,強調教學設計中相對的統一性和規范性。
三 回歸樸實,洗盡鉛華方顯本色
1.講究學科本色,強調學科特色
語文課就是語文課,要讓學生品味語言文字的意蘊,感受國語的文學魅力;數學課就是數學課,要讓學生體會阿拉伯數字的奇妙,訓練嚴謹周密的邏輯;地理課就是地理課,要讓學生“走”遍神州大地,覽盡全球風景……藝術是相通的,所以各學科的知識內容可以互相印證、互相借鑒。語文課可以借用音樂旋律來渲染氣氛,數學課可以借用美術圖片來直觀展示理論。教師不能固守書本,束手束腳地教書,在服務于教學目標的統一前提之下,插入圖畫、影片,使用儀器、特技,合理地擴展、延伸,大膽地突破、創新,一切合理手段都認可、都歡迎。但每門學科都有獨特的知識領域和特定的教學目標,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各學科的“本色”,實實在在上好每節課,不能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不能為了強求學科整合、知識融合而失去自我,把專業性很強的課上成不倫不類的“四不像”。
2.講究教學本色,突出教學固有的規范
一節課,無論怎樣設計,都應具備新課導入、新知學習、訓練反饋、拓展延伸四個基本環節。并且,新知學習又應該是四個環節中比重最大的一個。課堂教學本來就是為了學習知識以及培養學習知識的能力。新知學習理應成為教學設計的重點、教學過程的亮點。只有認認真真地落實新知學習,我們的課堂才能本固枝榮,教學才能異彩紛呈,即使有小范圍的調整和改動,四個基本環節以及以新知學習環節為主的教學基本規范,教師還是要嚴格遵守的。
3.講究人格本色,重視師生各自的角色
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這一點與樸實本色的教學并不沖突。教育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自當“以人為主”,充分調動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完成“教”與“學”的實踐。但教師必須是真真正正地教,學生也必須是踏踏實實地學。教師可以采用相關教育手段或利用其他教學工具,使自己的引導更具形象性和生動性;學生也可以通過適當的游戲、模擬或其他方式的積極參與,使自己的思路更具靈活性和開放性。但教師絕不能重手段而輕目標,突出了手段的重要性,卻疏忽了教育者的引導職能;學生也絕不能重形式而輕實質,沉迷于形式的趣味性卻遺忘了學習者的主體任務。教育教學創新絕不是將課堂變得師非師、生非生的面貌;任何時候都要保留教師與學生的本色。
一篇文章,如果主題模糊內容空洞,即使文辭華美、文采斐然,也并非上品;反之,如果主題鮮明、內容充實,即使言語樸素、本色自然,也堪稱佳作?;貧w樸實,講究本色,既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又突出樸素、實效的特點。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洗盡鉛華方顯本色。教育沒有固定的章程可循,教師要在不懈的努力中以耕耘換果實,以付出換收獲。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