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教育發展是以素質教育為主導的,素質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獲得知識,更能夠發展其創造能力,讓學生可以全方位地健康成長。但是,在眾多教學科目中,數學是一個特例,由于學生的思維方式及獲取知識能力的差異,導致其數學水平參差不齊,因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改變傳統意義上的初中教學的生硬模式,這樣才能讓學生們找到自己的價值并發揮出來。本文通過對數學教學現狀的分析,結合分層次教學的優勢,以促進中國素質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中學數學分層次教學全面發展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130-01
了解不同學生在思維方式以及接受能力上的差異,通過一些不同類別但又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們能在已具備的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新知識的教學方法叫作分層次教學。分層次教學的目的是讓師生達到一個雙贏的狀態,老師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得輕松自在,充分發揮師生的積極性。筆者通過實際的教學經驗,談一下中學數學的分層次教學。
一 分層次教學的含義
其實早在孔子所在時代,便有因材施教的思想,如今,我們稱其為分層教學,其大意就是在眾多學生中,根據每位學生的個人差異,對其實行專屬的教學方法,予以不同的教學目標及評價方式,從而便于其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
從老師的角度來說,分層次教學通過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學目標、作業測試以及總結評價,便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升,通過對每個學生差異的了解,還能促進師生之間的融洽交流;從學生角度來說,分層次的教育讓其有了學習的積極性,沒有了過多作業的負擔,更多的是挖掘他們潛在的能力,既讓他們有了自信,又提高了他們自身的能力。
二 提高初中數學分層次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1.學生層次化
從學生們的課堂活躍度便能看出一個老師的教學質量,老師的提問既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一個了解,也是引導學生進行更高層次、更多角度思考的一個途徑。對于A層的學生以及B層的學生更多的是培養他們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創意能力,對于C層學生則是在課后對其進行個別輔導,幫助他們消化吸收。
2.教學目標層次化
老師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以達到學生的共同進步,這是做好分層教學的重點。比如對A層的學生要設計課本外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意及自我挑戰的能力;對于B層的學生讓他們在熟練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學會舉一反三;對C層的學生應當培養他們掌握課本基礎知識。
3.教學過程分層
課堂教學中教學分層是重點部分。在課堂上,老師提出的問題要具備彈性,有高有低,有淺有深,這樣才能調動全班學生的課堂活躍性,把有深度的問題留給A層的學生思考,一般的問題讓B層的學生解決,簡單的問題讓給C層的同學回答,遇到學生有疑問的,老師適度引導,幫助其解決,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上來。
4.課堂練習分層
學生要加強對知識的鞏固,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通過練習強化自己的學習效果,才能讓學生自己對學習成果有一個了解,分層教學中的分層練習也是重中之重,老師在備課時,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不同層次的練習,遵循相同要求、發展個體的原則,以使學生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5.作業分層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通過其作業來了解,作業的完成質量的高與低也是對老師教學質量的一個衡量。老師也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出不同數量與要求的作業。對于A層的學生在完成基礎作業的同時還要完成有一定難度的綜合題;對于B層的同學要以基礎題為主,以提高題為輔;對于C層的同學要著重完成基礎作業。
6.測試分層
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同,那么測試的標準也就不能一概而論,老師在進行試題設計時,要通過不同的標準去測試每個學生,要把試題分成基礎題、提高題、綜合題,讓每份試題中基礎題占70%,提高題占20%,綜合題占10%,以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發揮。
7.評價分層
有了不同層次的測試,便要有不同層次的評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運用不同層次的評價,有利于激勵他們成長和引導他們發展。對A層的學生要高標準嚴要求,讓他們學會競爭,這樣才能嚴格要求自己并且不斷提升自己;對B層的學生更多的是采取激勵的方式,讓他們在完善自己的同時取得更大的進步;對C層的學生要注重采用表揚及鼓勵的方式,首先讓他們對自己擁有自信,學會肯定自己,培養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興趣,然后才能發揮出他們自己的價值。
分層教學是教育界的一個創新改革,它涉及教學的方方面面,所以在改革過程中要遵循四個原則:分類指導、同求進步;群體教育與個體教育共存;課堂教學兼備課外輔導;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相結合。老師在授課的基礎上還要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的溝通,自己內心要喜愛學生,讓學生在心靈上得到慰藉,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不論是助優還是幫差,老師都要對學生們鼓勵支持加肯定,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葉俊君.數學分層教學初探[J].基礎教育論壇,2011(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