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努力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呢?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137-02
葉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歸根到底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學習習慣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逐步形成的一種自動化的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又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相反,不良的學習習慣則會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可能會事倍功半。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教師應該踐行新課標理念,努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學生應養成的學習習慣
1.專心上課、聽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情緒飽滿、集中精神、主動參與、專心聽講、弄清關鍵,抓住重點聽,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大膽發言,展示思維。要善于把教師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養成善于思考問題的習慣。同時要增強記憶,加深理解,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創新意識的形成。在專心聽講的同時,要動筆做簡單記錄或記號。對重點內容、疑難問題、關鍵語句進行“圈、點、勾、畫”,把一些關鍵性的詞句記下來。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發展的表現,是創新能力的內核,是實現未來發展的關鍵。愛因斯坦曾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可能靠技能,提出問題要創造力、想象力,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所以,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敢于合理質疑已有的結論和說法,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敢于挑戰權威,有所創造。在學習過程中,還要善于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并善于借鑒好的學習經驗為己所用。
2.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體現,準確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平時要要求學生在做習題之前,先仔細閱讀題目要求及材料的內容,學會抓住關鍵詞,認真推敲,反復琢磨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及圖示等關鍵內容,正確理解內容,準確把握題目要求。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解題的思路以及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并且盡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掌握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并善于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并及時加以糾正。
3.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作業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然延續,是學生獨立進行的最基本、最經常的學習實踐活動,也是檢查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做作業其實也是一種學習和積累的過程。作業一般可分為兩大類:(1)書面的;(2)看書思考或實踐操作的。有的學生對待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方式,把會做的作業做得馬馬虎虎,碰到不會做的就懶得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復雜的是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影響了學習效果。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做作業是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并不是為了向教師交差,或應付家長,決不能敷衍了事。
二 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1.給予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指導
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必須給予學生學習方法方面的具體指導,切實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如為了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就應對學生進行預習方法的指導,指導學生通過預習,明確教學內容,了解解題方法,清楚結論的推導過程,對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并大膽提出質疑。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也是參與學習的強大動力。興趣的濃厚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學習能動性。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引導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提高教學效果、優化課堂結構的關鍵。
學生要是對學習有興趣就會促進學習上的成功,而學習上的成功反過來又會有助于提高其學習興趣。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養的結果。其實,小學生的興趣指向還未完全確定,倘若能夠設法激發其學習興趣,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他們就會逐漸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有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3.在教學中適當“留白”
數學教學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運用“空白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有助于彰顯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事先考慮好“留白”的目的和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選擇難易適中、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和共鳴的知識點,恰當地“留白”,發散學生的思維,力求過渡自然、分寸得當,達到“不著痕跡”的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留白”的時間不宜過長,要恰到好處,不能因為“留白”而喧賓奪主,使整節課的重點不突出。教師還應學會自然地“留白”,自然收場,不著痕跡,使整個教學環節進展得連貫有序。另外,“留白”的廣度和深度也要拿捏得當,因為如果“留白”處的范圍過寬,很容易跑題,使課堂節奏不易掌控;如果“留白”的內容過深,學生的水平無法達到預定要求,則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結果適得其反。
此外,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是好勝,在班級中建立有效的競賽機制和獎勵機制是促進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好辦法,可激發學生繼續爭取的愿望,調動他們的上進心。教師可以健全新的評價機制,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及鞏固。
總之,新教材新理念為教師提供了更寬廣的舞臺,也對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師都應該深入領會,切實踐行新課標的理念。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重要的,一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能使學生建立起穩定有效的學習模式,使其受益終身。但是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是困難的,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會逐步形成。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