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題中對必修二教材的考查多以果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出題,所以筆者對果蠅與教材相關的知識點進行了以下歸納,作為高三第一輪復習的備考資料。
一 果蠅作為遺傳學研究對象的優點
果蠅被應用于遺傳學研究的各個方面,優點如下:(1)果蠅只有4對染色體,易觀察;(2)培養周期短,容易飼養,繁殖速度快,產生的后代數量大;(3)某些相對性狀區分明顯;(4)突變性狀多數是形態突變,便于觀察;(5)成蟲雌雄性別區別容易,肉眼即可鑒別。
二 果蠅與摩爾根的不解之緣
遺傳學界第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托馬斯#8226;亨特#8226;摩爾根生長在一個著名的肯塔基世家,他在遺傳學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與果蠅有著莫大的關系。1910年5月,在摩爾根的實驗室中誕生了一只白眼雄果蠅。摩爾根把它帶回家中,并把它放在床邊的一只瓶子中,白天把它帶回實驗室,不久他把這只果蠅與另一只紅眼雌果蠅進行交配,在下一代果蠅中產生了全是紅眼的果蠅,一共是1240只。經過各種雜交、測交實驗,摩爾根發現,眼色與性別相關,后來摩爾根讓一只白眼雌果蠅與一只正常的雄果蠅交配。卻在其后代中得到雄果蠅全部是白眼,而雌果蠅中卻沒有白眼,全部雌性都長有正常的紅眼睛。
摩爾根說:“眼睛的顏色基因(R)與性別決定的基因是結在一起的,即在X染色體上。”或者像我們所說的是連鎖的,那樣得到一條既帶有白眼基因的X染色體,又有一條Y染色體,即發育為白眼雄果蠅。
摩爾根及其同事、學生用果蠅做實驗材料,到1925年已經在這個小生物身上發現它有四對染色體,并鑒定了約100個不同的基因,并且由交配實驗而確定連鎖的程度,可以用來測量染色體上基因間的距離。1911年他提出了“染色體遺傳理論”。摩爾根發現,代表生物遺傳秘密的基因的確存在于生殖細胞的染色體上,他還發現,基因在每條染色體內是線性排列的。摩爾根通過實驗發現染色體可以自由組合,而排在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是不能自由組合的。摩爾根把這種特點稱為基因的“連鎖”。摩爾根在長期的實驗中發現,由于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與結合,產生了基因的自由組合,但交換的情況很少,只占1%。連鎖和交換定律,是摩爾根發現的遺傳第三定律。后來他又在20世紀20年代創立了著名的基因學說,揭示了基因是組成染色體的遺傳單位,它能控制遺傳性狀的發育,也是突變、重組、交換的基本單位。1933年,摩爾根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三 果蠅的相對性狀
果蠅的相對性狀有很多,本文就高中生物經常考查的幾種性狀予以總結。(1)體色:果蠅的體色有灰體和黑體一對相對性狀。灰體對黑體為顯性性狀,為常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2)翅型:果蠅的翅型有長翅對殘翅,直翅對彎翅,長翅對殘翅為顯性性狀,直翅對彎翅為顯性性狀,都為常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3)眼色:果蠅的眼色有紅眼和白眼,紅眼對白眼為顯性性狀,為X性染色體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狀。(4)剛毛與截剛毛:剛毛為顯性性狀(B),截剛毛為隱性性狀(b),控制這對相對性狀的基因位于XY性染色體的同源區段。(5)其他突變性狀及特征(見表1)。
表1
突變性狀基因符號染色體號性狀特征
棒眼B1復眼呈狹窄垂直棒形,小眼數少
褐眼bw2眼呈褐色
卷曲翅Cy2翅膀向上卷曲,純合致死
小翅m1翅膀小,長度不超過身體
白眼w1復眼白色
黑檀體e3身體呈烏木色,黑亮
黑體b2體黑色,比黑檀體深
黃體y1全身呈淺橙黃色
殘翅vg2翅明顯退化,部分殘留,不能飛
叉毛f1毛和剛毛分叉且彎曲
猩紅眼st3復眼呈明亮猩紅色
墨色眼se3羽化時眼呈褐色并深化成墨色
四 雌雄果蠅
1.雌雄成體果蠅區別(見圖1)
表2
體型腹部末端背部條紋性梳
雌大無色、末端尖7條(可見5條)無
雄小黑色、鈍圓5條(可見3條)有
2.雌雄果蠅的體細胞的染色體圖解(見圖2)
圖1圖2
說明:圖1中,圖左是雌果蠅,圖右是雄果蠅。圖2中,左圖是雌果蠅,右圖是雄果蠅。
3.幾種性染色體正常、異常果蠅的性別、育性
表3
XYXOXYYXXXXYXXXYO
果蠅的性別可育
雄性不育
雄性可育
雄性可育
雌性可育
雌性胚胎
致死胚胎
致死
從表3可以分析出,決定果蠅性別的X染色體起決定性作用,而Y染色體主要與育性有關。出現性染色體異常的果蠅主要是其在產生配子時出現差錯,分析原因主要從兩個時期入手,一個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異常,另一個是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異常。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