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人的素質,而基礎教育是奠基工程,為提高人的素質奠基。在提高人的素質這個系統工程中,化學學科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筆者就此問題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所做的一些嘗試。
一 言傳身教,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教師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樣的人,教師自己就應當是這種人?!备鶕壳敖逃l展的現狀,教師首先要打破舊模式、舊框架,采取適應新形勢下的新教學手段,大膽實踐創新,挖掘出一條成功的適應新要求的教學路子來?!懊麕煶龈咄健?,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為此,教師應利用課余時間多閱讀各種參考資料、課外書籍,尋找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內容,制作多媒體課件,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求異和求同,鼓勵學生無拘無束地參加討論,參與實驗探索。只有不斷地汲取各種必備營養,并將其運用到教學工作中去,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強將”,才不會使學生成為“弱兵”。
二 注重導入,喚起學生的求知欲
教育心理學認為:良好的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興趣能夠使學習欲望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至關重要的一環,是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形成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標和建立知識間聯系的教學活動方式。因此,具有目的性的帶有趣味性和藝術性的新課導入,必然能抓住學生心弦、充分調動學生探索新知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引起學生對所學課題的關心和注意,了解為什么要學,明確學習目標。如設問引疑導入“液體”一課。長江、黃河的入??跒槭裁磿纬珊又??吃的豆腐是怎樣做出來的?明礬為什么能夠凈水?這些都是學生日常見到過的事實,但又無法給予解釋,頓時激起了學生急切的求知欲。
可見,新課的成功導入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創新思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 學法指導,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貫穿在化學教學的整個過程。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認識過程,必須符合認識的一般規律,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來看,探索是學生對事物的感性認識階段,是一種實踐活動,它為分析、思維提供了豐富的感覺材料,思維、總結是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階段,它把探索所獲得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改造制作、形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因此,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學生積極而科學的學,才能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科學的學法是通向成功的橋梁,在教學中應加強化學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具備這種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滿堂灌”教法,讓學生由“接受式”的被動學法轉變為積極參與的主動學習,把化學教學變成化學活動的教學,變成知識發生過程的教學,揭開化學現象的面紗,把思維過程的每一層次和環節都展現給學生,通過知識再發現的過程,學生學會了思維方法,培養了良好的思維品質,思維辯證精神和探索創新才智才能長期、有效地發揮作用。
四 制作課件,多媒體輔助教學
電化教育技術本身具有形象生動、表現力和感染力強,不受時空限制、容易再現、信息容量大、圖形處理能力強等優點。因此,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有效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更易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學生通過計算機可以快速獲取大量信息和處理信息,及時修改探索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可以在各種不同的聲音、圖像、動畫等功能設計出問題情境中,愉快地對所學知識進行應用和遷移。
在鞏固和應用階段,采用各種動畫效果,制成練習的課件,可以刺激學生已經疲憊的神經系統在短時間內高效率解決問題,發展智能,強化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