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深刻認識中國當前的就業、創業形勢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指導中職技工畢業生的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原則;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促進中職技校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的工作模式。
【關鍵詞】中職學校就業指導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8-0181-02
一 中國目前中等職業指導與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的就業指導教育正穩步發展,但在通過市場調節教育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要求方面,學校教育工作滯后于現實的需要。職業院校對創業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當前中國職業院校工作的重點依舊在于教學環節,把知識教育作為職業院校工作的重點。職業院校對職業中專生進行創業教育的腳步相對滯后,職業中專生無法全面、深入地接受有關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教育,造成學生的創業意識比較淡薄,創業能力缺乏。長期以來,不少學生把人生成功的目標定為收入高、工作清閑,這些思想的存在與跨世紀人才成長的客觀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二 中職技工畢業生的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原則
1.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全面開展就業指導
提高職業中專生就業指導人員的業務素質,結合專業教育的全程進行就業指導,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職業院校、企業和社會都要承擔職業中專生就業指導的工作。各職業院校在充分發揮其對職業中專生就業指導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時,注意加強與其他職業院校以及社會機構(勞動中介組織、職業中介組織和人才中心)等之間的聯系。例如,建立職業中專生社會實習基地,開展社會實踐課。學校、社會的各種機構系統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特點進行指導,形成系統的就業指導網絡,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就業指導。
2.將創業教育與實驗體驗相結合
將創業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在各學科中滲透創業教育,就是在各學科教學中傳授好各學科知識的同時,積極進行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進行創業案例分析,模擬創業。進行創業教育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運用的原則。在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時,亦可采用典型的、有特色的創業案例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分組討論,主動參與到案例分析和案例討論中,學習創業的經驗和方法,創造機會,在實踐中強化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第一,把實習作為培養意識和創業能力的第一實踐基地。實習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創業教育深化的重要階段。實習帶隊教師要抓住實習這個大好時機,鼓勵學生“尋找機會,別錯過機會,讓才能充分展示出來”,使學生萌生創業意識,涌動創業激情,確立創業目標。
第二,營造校園創業環境,是使學校的各種活動成為創業教育的有效載體,校園文化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直接環境,對學生素質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校要引導各類社團組織注意圍繞創業教育這一主題來開展活動,如市場營銷活動、科技作品競賽、自我形象設計活動、創業設計大賽等,積極支持和指導學生共同營造豐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園創業氛圍,通過活動的開展,將課堂教學與課外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豐富體驗、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培養創業品質和創業能力,形成綜合的知識結構和綜合性的能力。
第三,創造機會,讓學生體驗創業的苦與樂。學校可以爭取社會各部門的支持,利用暑假和寒假組織學生嘗試“當老板”。比如,香港多個機構合辦了“學校創意營運體驗計劃”,選出15對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讓他們接受有關創業及營運技巧培訓后,于7~8月中旬期間,連續4~6個周末在維多利亞公園擺放攤位,售賣自制成品及年輕人用品,一嘗創業的滋味。該計劃還安排了來自商界和其他界別的導師,在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意見,加深學生對工作實踐的了解和認識,并提高營運技能。通過這樣的實習創業機會,可以讓學生體驗創業的苦與樂,可以使更多的學生脫穎而出,加入到創業者的行列。各個學校也可效仿此途徑,組織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創業體驗。
第四,加強職業中專生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培養的對策,營造良好的創業文化。文化是一種氛圍,創業文化是一種充滿著專業知識、創業技能、創業精神的氛圍,一種良好的創業文化可以使創業的職業中專生能有更加寬松的環境,更加自由地支配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極大地激發職業中專生的創業精神與創業欲望。
三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促進中職技校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工作
為滿足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職技校要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的規格標準,改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使學校育人與企業需求“零距離”接軌。
1.轉變職業教育人才觀,注重非智力人才培養
現代企業更加重視學生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的良好職業道德。在經濟全球化競爭日趨加劇的形勢下,只有講究誠信的企業才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因而,也只有有誠信、有責任感的員工才會受企業歡迎。海爾在創業初期砸碎近百部有質量問題的冰箱的行動,向社會展示了海爾視質量為生命、用戶為上帝的企業理念,海爾的誠信鑄就了海爾的輝煌。研究表明在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非智力因素如個性特征、思想品德、意志品格、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往往對一個人的成功起著決定性作用。
2.轉變傳統教學模式,以綜合專業能力構筑學生的就業本領,主動適應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隨著多種經濟形式快速發展,用工需求呈現多樣化、層次化。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嘗試辦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探索以學校為主體,學校和企業共同教育、管理和培訓學生的人才培養方式,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增強競爭力,重視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通過第二課堂鍛煉學生各種能力,增強學生交際溝通能力,以適應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3.改革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決定著社會的發展乃至命運,創新是當前社會在知識經濟時代能夠繼續蓬勃發展的核心和動力。通過教育開發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蘊藏的基本規律,并具備相應的實踐能力,為將來成為創造性人才創造基礎。中職技校要更新教育觀念,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批判與反思精神,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見解。讓學生養成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意識,為培養創業型人才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總之,中職技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要以企業需求為參照標準,以就業為導向,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改革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成為具有一定專業能力的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具有一定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應用型人才,造就符合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業型人才,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