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用是要被管理的,如果不加強費用的管理制度建設和管理執行力度,廠商在賣場費用方面是很容易發生問題的,甚至是陷入失控的局面。虧錢容易賺錢難,不看好費用這個大漏斗,多豐厚的利潤都會流走。廠商維護賣場時常見的費用管理問題大體有以下這些:
費用支出跟銷量沒有掛鉤

跟賣場做生意,一定是要花錢的,只要花到業績的提升上面,那是可以的,問題是有些廠商花錢沒有經過充分的計算和考慮,更多時候是憑感覺,憑想象,覺得這個錢花下去可以怎樣怎樣,沒有具體落到銷量的提升上。我們知道,一切的市場動作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銷量的提升,諸如陳列形象改善、拿DM資源、請促銷員、消費者教育、賣場客情等等。所以說,每筆費用,都要跟銷量結合起來考慮,綜合評估值不值得投入,決不可以憑感覺拍腦袋的。哪怕是費用花下去是虧賬,也得知道為什么虧了,心里有數,所有費用的投入情況一定是能被合理解釋的。
對費效比沒有考量充分
費用的使用光跟銷量掛鉤還不夠,口頭上喊喊很容易,真要抓就還要落實到具體的費效比核算上,看1000塊、3000塊的絕對費用值沒有意義,要看跟銷量比較的相對值,正常的費效比控制在10%左右是比較合適的,那種費效比50%、100%的銷售行為有什么意義呢?看起來銷售有了,可是利潤沒了,企業不是為了賺錢而經營的嗎?戰略性的投資可以理解,但這是短期行為,費用買規模在市場初期是可以的,但是不可持續。如果不關注費效比,每筆費用都是戰略性投入,都嚴重超高,那企業將喪失持續發展的競爭力,甚至會導致大盤崩潰,江山殆盡!
對費用的核銷審計不夠嚴謹
費用是經由業務團隊的手花出去的,這里面魚龍混雜,漏洞隱存,需要的是企業財務制度的有力監控,不然,終端費用有多少最終流向賣場要打個大大的問號。聯合賣場、經銷商一起虛擬費用,拿虛擬發票報賬,虛擬費用名目,借故多申請費用,虛擬人頭占費用,集權暗箱操作等等,業務人員侵占費用的套路五花八門,可以寫部葵花寶典。這就是在考驗企業的監控力,某種程度上來說,員工對制度的挑戰性遠比服從來得更有野心,作為管理者,不得不時時警醒。企業必須從費用預算、費用申請、費用核銷、費用監督等各方面強化制度體系,對員工形成威懾力,嚴懲違規者,方能疏堵結合,提高費用管理效果。
對費用的認識和思想發生偏差
在賣場要不要花錢,怎么花錢,花多少錢,這些問題不是員工天然形成的觀念,應該說是由決策管理層的意識在影響的,甚至起到了導向的作用,有的管理層面對賣場問題時候,甚至還罵員工:媽的,給錢都不會花呀,你豬頭呀?因為有錢,可以不鉆研操盤技術;因為有錢,就沒壓力,砸錢就可以混日子,隊伍也沒有拼搏意識,員工也不注重自我成長。老子有錢就是王,砸不死你!上面如果這樣想,就會發現下面員工一個比一個會花錢,而且永遠錢不夠用。當然,在某個時段,花錢買市場,花錢買規模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演變為常態,就會有大問題!水至清則無魚,那是否就可以渾水養魚呢?我個人的看法是此路不通!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并非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正人君子,目光短淺、貪圖小利、隨波逐流的人一抓一大把,當發現企業有很多錢可以花的時候,私心就作怪了,不是在思考如何好好干活,而是把心思更多的放在怎么去搞錢上了,因為那樣來得快。企業豐厚的費用資源沒有成為銷售的助推劑,反而成了某些人的大肥肉,這樣下去不是讓情況變好,而是會更糟,持續發酵的結果就是某天發生大震蕩,無法控制。
用費用開路忽略基本功
一切都是為了完成業績沒錯,但為了完成任務一切都是可以的,這個出發點必然導致激進的思路和行為。作為廠商,作為KA負責人,大家太恐懼了,生怕完不成任務,就使勁兒砸錢,為什么不去多多想方案?在方式方法上創新?因為錢可以解決問題,就容易犧牲掉基本原則、要求和放棄了做基本功,帶病可以跑,但是長期帶病跑就會重重摔倒!基礎不牢,能蓋多高的樓呢?終究有一天會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換個角度逆向思考:如果我們能把賣場維護的基本功打扎實,把價格體系、產品結構、陳列、推廣、導購管理等等這些基本工作做好,業績自然就有了呀。我們是不是太急了,急得不能給自己留一點喘息和看路的時間?
(編輯:market@vip. 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