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源于地域一衣帶水,抑或由于文化通融相近,中國企業對日本企業家尤為關注與青睞,其中被國人稱為“經營之圣”的,就有十來位,而在日本本土,卻鮮有此說法。
頭頂“經營之圣”桂冠的,包括7-ELEVEN創始人鈴木敏文、日本迅銷公司(擁有著名品牌優衣庫)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柳井正、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公司領導人土光敏夫(曾擔任東芝總經理)、豐田汽車公司創始人豐田喜一郎、松下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創始人本田宗一郎、京瓷公司創始人稻盛和夫等。
“經營之圣”的稱譽,并非空穴來風,這些頭戴桂冠的日本企業家,不僅創造了良好的企業業績,也創建了良好的商業思想。
正是因為他們經營思想的開闊與高遠,才得以引領一個行業,甚至一個時代,這種強大的勢能,在實際經營中,又不斷轉化成巨大的動能與動力。
勢能是高度,是方向,是戰略,動能是速度,是路徑,是方法。
在這一方面,豐田喜一郎、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三大“經營之圣”,尤為耀眼。希望更多的中國優秀企業家從中得到啟示,登高望遠,高屋建瓴,帶領企業走向卓越。
豐田喜一郎:為貧窮的日本生產廉價汽車之豐田生產模式
豐田喜一郎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后,在父親豐田佐吉的豐田紡織株式會社當了10年機師與常務經理,直到他發現汽車能給人帶來極大方便,才決定要另起爐灶,從零開始自己的汽車事業。
為社會著想,從國家出發,是豐田喜一郎走上汽車道路的初衷,直到他辭世,這個初衷都沒有改變。
1933年,豐田喜一郎在豐田紡織公司下設立汽車部,將一間倉庫的一角劃作汽車研制地,他在對購回的汽車發動機進行反復拆裝、研究、分析、測繪的過程中,產生形成了公司的發展戰略觀點:“貧窮的日本需要更為廉價的汽車。生產廉價汽車是我的責任?!?/p>
從制定規劃、募集人才、籌措資金、購地建廠,到設計、制造、試驗、總結、改進,直到組裝成整車,豐田喜一郎無不親自參與,和設計師、工程師、技術工人“一起拼命”。他強調“團結會產生偉大的力量。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的不注意而使整個工廠的努力付諸東流”。工程師岡次郎后來袒露心聲說:“喜一郎說要干,就一定會實行。喜一郎做開了,就一定會成功。不管有怎樣的困難,我都跟著喜一郎豁出性命去造出國產汽車?!?/p>
豐田喜一郎的貢獻,不只在于他造出了日本國產轎車,更在于他為豐田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礎,尤其他在生產過程的科學管理方面功勛卓著。
首先,他調整全公司的工廠結構,實現自身結構的專業化、合理化、科學化;其次,他調整工廠內部的生產結構,使其更適合專業化生產;再次,他開創了后來風靡全球的“豐田生產方式”。按照傳統做法,汽車生產從鑄件、半成品都要先入庫,需要時再取貨、加工,加工好的零部件每天也要依工廠生產需要辦理入庫、出庫。這種程序無形之中加大了庫存。豐田喜一郎將傳統的整批生產方式改為彈性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工廠無需設置存貨倉庫,也不必占用大量周轉資金,許多外購零部件在付款之前就已被裝車賣出了。今天,豐田生產方式已超越行業、國界,全球諸多企業爭相學習。
松下幸之助:消除世界貧困之自來水哲學
松下公司創立于1918年3月7日,但是,松下幸之助卻把公司的創業紀念日確定在1932年的5月5日。
因為,這一天,松下幸之助提出了自來水哲學。
他認為:企業的形體遠遠沒有企業的精神重要。盡管松下電器公司運行了十幾年,但是,在自來水哲學誕生前,它不過是個與其他企業毫無二致的制造商而已。自來水哲學賦予企業使命、精神與靈魂,它意味著企業的真正誕生,因此,企業創業的開端,不是在店門打開之時,也不是在廠房落成之時,而是企業哲學形成之時。
自來水哲學是松下幸之助對企業使命的比喻,它的真正含義是:消除世界貧困,使人類走向繁榮和富裕。
松下幸之助后來坦言:“企業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一連幾天我思考這個問題直至深夜,終于有了答案。簡單來說,就是消除世界貧困。比方說,水管里面的水固然有其價值,然而喝路邊的自來水不用付費也不會受到責備,因為水資源相對豐富。企業的責任不正是讓世界物資豐富以消除一切不方便嗎?”“經營的最終目的不是利益,而只是將寄托在我們肩上的大眾的希望通過數字表現出來,完成我們對社會的義務。企業的責任是:把大眾需要的東西,變得像自來水一樣便宜。”
為此,松下幸之助的自來水哲學旨在通過工業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與銷售價格,使原來只有少數人享受的奢侈品變成普通大眾都能享受的普及品,通過生產活動給所有人類帶來富足豐裕的生活,以優良的品質,用消費者能購買的價格,把商品像自來水一樣源源不斷地為顧客提供出來。

稻盛和夫:塑造高尚人格構建幸福企業之阿米巴經營
“作為人,何為正確”、“敬天愛人”、“提高心性,拓展經營”、“自利則生,利他則久”、“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人人都是經營者”……
近幾年來,學習稻盛和夫與阿米巴經營模式的熱潮,可謂一浪更比一浪高,即使稻盛和夫的片言只語,中國企業家也耳熟能詳。
阿米巴經營是在企業牢固的經營哲學基礎上,將企業劃分成一個個獨立核算的小集體,實現量化分權自主經營,培養有經營意識的人才,人人成為經營者,充分釋放企業潛能。
有關稻盛和夫的中文書有幾十種,他的《阿米巴經營》、《經營為什么需要哲學》、《活法》、《人為什么活著》等書,在大陸發行量超200萬冊,他的“經營哲學”、“阿米巴經營”如縷縷清風、股股甘泉,輕撫撥動著企業家們的心弦,滋潤激蕩著他們的心靈。
雖然企業趨之若鶩,但真正洞悉其精髓、把握其本質的企業并不多,有的企業奉之若神明,完全照搬,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此應用至企業,自然是削足適履,難以為繼;有的企業淺嘗輒止,一知半解,在企業引進幾個阿米巴經營概念,新瓶裝老酒,其效果當然不敢恭維。
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是從道出發,明確統一企業人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營造相互關愛、緊密團結、激情四射的團隊,將公司視為一個大家族,所有成員都是兄弟姐妹。
有了家庭一樣的良好氛圍后,再進行更細的組織劃分、量化分權與獨立核算就變得十分順暢、容易了,要不就會有吵不完的架,討不完的價,相互推諉,各自為政,形成厚重的墻。
經營哲學解決人的問題,讓人變親,阿米巴經營解決事的問題,讓事變明,通俗說來就是:親兄弟,明算賬。
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稻盛和夫所說的經營者的首要職責:“為全體員工創造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幸福,同時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貢獻心力?!?/p>
(編輯信箱:20000zhd@163. com)
(作者為北京大學阿米巴經營學部主任、企業家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委員、華夏博思企業集團總架構師、地平線傳媒機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