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英語學習不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語言知識學習上,而應該對語言中蘊含的文化進行領悟。從小學英語文化意識滲透方面進行闡述,分析了跨文化意識滲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階段;有效途徑;詞匯教學;學習情境 在新課標的影響下,小學英語教學任務對于促進學生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滲透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英語文化內涵的領悟,體會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和宗教文化,在日常交流中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和運用能力,進而使小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提升。
一、在小學階段,英語教學中滲透一定的文化意識是必要的
在現階段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將注意力放在英語單詞和語法的學習上,嚴重忽略了英語語言視角下的文化內涵,教學形式停留在知識灌輸的層面上,很多學生對于文章整體含義的認識都是模糊的,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與課堂教學上缺少滲透西方文化是有一定聯系的。
中西方的文化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主要注重從單詞的角度對文章進行了解,這種學習方式很容易會曲解單詞與文章的含義,在機械化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學生對文章進行全盤通讀,對于文章的側重點不能進行準確認識,這樣的教學嚴重違背了英語語言文化學習的規律,只有將文化意識教學有效滲透到英語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才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有效跨文化意識滲透的途徑
1.從日常生活中西方差異中領會跨文化意識的存在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從日常生活模式來說,比如在稱呼、稱贊、問候等方面,中西方都存在較大的差異,英語中打招呼經常用“Nice to meet you.”和“How are you.”等。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見縫插針,隨時將這些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滲透給學生。比方說,讓學生模擬這樣的情境:在外地旅游遇到了你的老同學,你該怎樣和你的老同學打招呼?此外,教師還可以模擬外國人吃飯的情境,中國人見面的問候語“你吃了嗎?”用在英語的問候中,就會顯得非常別扭。從具體的日常生活情境中體會中西方的差異,實現跨文化意識的滲透。
2.在進行英語課堂教學之前將具體的背景交代清楚
教材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與教材充分結合,將語言與文化同步教授給學生,教師應該找出來對語言傳遞產生深刻影響的背景知識,將這些背景知識融入日常的教學中。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中有關中西方文化內容的知識有很多,這些教學內容為跨文化教學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對于地圖、畫冊、圖片等教學工具要充分利用,為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使教學效果得到增強。比方說在外研社join in教材中“color”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用西方不同顏色的含義來引出這一課時的學習內容,學生興致勃勃地聽教師講過之后,了解了在顏色方面中西方之間存在的差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文化意識的滲透不應該被教材束縛,我們應該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為學生介紹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別。充分利用異國的文化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英語學習中逐漸樹立起良好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三、重視詞匯教學,將文化差異更好地滲透給學生
在英語學習中,詞匯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雖然教材中并沒有在詞匯方面介紹有關文化的知識,但是,只要將單詞與文化同步傳授給學生就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的氛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方面可以對詞匯進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到一些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英語中有這樣的短語“as crazy as a bat”,但是,在中國因為蝙蝠的“蝠”與“福”的音相同,所以蝙蝠在中國是幸福的象征,再比方說中國有關狗的短語都有不好的含義,“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等,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在交際中用到狗的時候都具有比較好的含義“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lucky dog(幸運兒)”等。
四、在課堂中創設英語學習情境,在情境中將文化意識滲透給學生
生活是語言的源泉,如果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沒有像母語一樣的教學環境,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必定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應該為學生在英語課堂中創設有利于英語學習的情境,縮短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應該用英語進行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會相應加強,同時也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氣息。
比方說,在學習有關買東西的課程中,就可以將中西方的文化意識這樣滲透給學生:一般來說,中國人到店里逛的時候,服務員會問他“您想買點什么”,但是,英語國家的人認為如果問“What do you want to buy ?”對方就會認為非常不禮貌,所以,我們經常會在英語中用這樣的句子“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教師還可以將教室創設為服裝店、超市等,為學生展現真實的情境,使學生真實感受西方人買東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得到培養。
(作者單位 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烏龍泉小學)
?誗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