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尊重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自主體驗。感悟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實踐活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旨在培養學生通過閱讀,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創造,學會審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環境的差異,都會導致其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那么,怎樣點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感悟明燈呢?
關鍵詞:小學語文;激發興趣;感悟語言我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感悟語言的意識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研究也表明: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探索它、認識它;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并趨向某種事物特有的意向,是個體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體現。因此,在教學中,我總是在新課伊始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迅速對所學內容產生探究的意識。
1.情境激趣,培養學生感悟語言的意識
教師應明確自己的角色,即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創設適合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時,組織學生觀看一段關于地震的視頻,看到視頻中令人痛心的斷壁殘垣,驚心動魄的爆炸場面,鮮活的生命轉瞬之間灰飛煙滅,學生一下子就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急于了解課文描寫了一對怎樣的父與子,從而初步培養了學生感悟語言的意識。
2.質疑激趣,培養學生感悟語言的意識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因此在教學中,有必要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圍繞問題加以思考。例如,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時,在看到題目后,學生提出了若干問題:故事講的是哪兒的小村莊?小村莊發生了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村莊是什么樣的?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小村莊?小村莊最后怎么樣了?我引導學生將這些問題梳理成兩個可以概括主要內容的問題:(1)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小村莊?(2)小村莊最后怎么了?同時在黑板上板書:什么樣、怎么了,這時,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體激趣,培養學生感悟語言的意識
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電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畫的獨特效果,鮮明的表現力和直觀的形象性,最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喚起其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教學內容之中。因此,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使其為課堂教學服務。比如,教學《荷花》一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感受到一池色彩明艷、姿態各異的荷花,進而產生興趣:作者是怎樣描寫荷花的呢?這樣學生感悟語言的意識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二、保持興趣,形成學生感悟語言的習慣
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探究意識以后,教師要趁熱打鐵,保持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感悟語言的習慣。
1.滲透學習方法
關鍵是要讓學生懂得抓住重點詞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可以在重點詞下面點上著重號,用橫線或波浪線等勾畫含義深刻的句子,可以在旁邊作批注,還可以聯系上下文內容或生活經驗和同學交流、討論。“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讓思考成為一種習慣,讓感悟成為一種習慣。比如,教學《驚弓之鳥》一課時,學生在閱讀中產生了疑問:更羸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他依據什么判斷出這是一只受傷的大雁?繼而勾畫最后一個自然段,弄清楚哪些是他看到的,哪些是他聽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此時組織學生討論:更羸的分析有沒有道理。通過討論,學生會感悟:更羸的本事不在于只拉弓,不用箭射下大雁,而是他知道這是一只受過箭傷的大雁,他比別人高出一籌的是善于觀察,善于分析,并且能果斷地作出判斷。
2.重視朗讀指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還以《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為例,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了解到最開始那是個美麗的小村莊:山上的森林郁郁蔥蔥,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學生描述:森林郁郁蔥蔥,密密麻麻的枝葉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河水很清,連河底的沙石都看得清清楚楚。天空瓦藍瓦藍的,好像被畫家染過似的。空氣清新甜潤,就像剛下過雨一樣,能聞到泥土的芬芳。接著啟發學生:看到這樣美麗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樣?學生感到高興、愉快,順勢指導學生用歡快的語氣朗讀,這樣學生進一步感悟到小村莊的美麗。最后小村莊被洪水卷走,消失了,與之前那么美麗的小村莊形成鮮明的對比,此時啟發學生:現在你是什么樣的心情,從而指導學生傷心地讀,憤怒地讀,難過地讀,學生在朗讀中深深地為小村莊的消失而感到無比惋惜,并引發思考:這么美麗的小村莊怎么就消失了呢?這樣,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就會形成感悟語言的良好習慣。
3.養成積累習慣
學生有興趣的詞句可以積累,語言優美的句子,富有哲理的句子,含義深刻的詞句等都可以積累。正如杜甫所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可以準備一個積累本,隨時感受到好詞佳句隨時摘抄,這樣日積月累,會促進感悟語言良好習慣的形成。
三、升華興趣,提高感悟語言的能力
1.給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提高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升華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比如,教學《荷花》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想象: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會看到、聽到、想到些什么?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有學生說:“我穿著一身雪白的衣裳,一只蜻蜓落到我的肩上,它說,是我的花香讓她向往。”“一條小魚從我的腳下游過,它忍不住又回來告訴我,昨天晚上它夢見我和它一起唱歌、嬉戲,非常有趣。”“一只小蜜蜂在我耳邊訴說,早上,花兒向她點頭,小鳥向她招手,就連空氣都是那么清新,真是無比快樂。”
2.給學生思維跳躍的機會,提高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
心理學家認為,人喜歡得到別人的贊賞,贏得他人的尊重,有一種積極的自我表現欲望。所以,教師要給學生思維跳躍的機會,升華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如:《檢閱》一課結尾,教師設計這樣的問題:你想對課文中的主人公博萊克說些什么?有的學生說:“博萊克,你雖然拄拐游行,但你做得一點不比別人差!我敬佩你!”有的學生說:“博萊克,你是個要強的孩子,你沒有辜負大家對你的信任,你為游行隊伍爭了光,你是隊伍的驕傲,你真棒!我要向你學習!”還有的學生說:“博萊克,你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要像游行時那樣自信!我們為你加油!”再如,教完古詩《春日》后,教師給學生布置自選作業:(1)喜歡朗誦的就在有配樂的課件下朗誦出來。(2)喜歡繪畫的就把心目中的春天美景畫出來。(3)喜歡寫作的就寫一寫詩中的春天。(4)喜歡編報的就找一找有關春天的詩歌,故事,編一份關于春天的報紙……學生各顯身手,喜歡繪畫的學生利用畫筆軟件,根據詩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練習作畫;喜歡寫作的學生可調用圖片,給圖片配上自己平時積累的好詞好句,寫出了優美的文章;喜歡編報的學生在網絡上搜集圖片、文章,在Word上排版,適當地用動畫和花邊點綴,作出了一張張精美的網頁……這充分提高了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我相信,教師會將感悟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學生會在語文課堂上感悟出精彩的人生。
(作者單位 遼寧省遼陽市遼陽縣首山鎮中心小學)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