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根據閱讀的本來規律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呈現在課堂上的將會是一個比文本世界、現實世界更加多姿多彩的天地。
關鍵詞:審視;探求;變革;閱讀《詹天佑》是一篇傳統課文,講述了清朝末年,我國愛國工程師詹天佑頂著壓力,毅然接受了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任務,他不怕困難,不怕危險,依靠群眾,大膽創新,提前兩年完成了這一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為祖國、為民族爭光的故事,展現了一位在祖國積貧積弱,飽受帝國主義欺凌時期,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爭光的杰出工程師的形象,高度贊揚了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杰出才能。
一、教學理念追求
(1)對經典的審視
對這篇課文,經典的教學思路是以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為抓手,一點突破,讓學生在這一總綱的指導下,通過閱讀去尋求之所以這么說的原因。但是,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課堂上,孩子們得到了什么呢?
從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發現,有一個關鍵詞幾乎可以概括全部——求證。當閱讀教學循著“有罪推定”的路子進行時,即當學生帶著現成的觀點進入閱讀時,閱讀的過程就變了味。學習的結果呢,以本篇課文為例,說得偏激一點,也就是“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抽象的句子。一個活生生的、飽滿的詹天佑也就幻化成了“杰出”“愛國”這兩個干巴巴的文字符號,而這顯然是與我們閱讀教學目標相悖的。
(2)對本真的探求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過程,不能以教師的閱讀來代替學生的閱讀。
對課標語言的正確解讀應該是:學生是閱讀的主體,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閱讀行動獲得相關閱讀的結果;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的定位是“指導”者,當然,也可以是閱讀同伴。無論如何,不可越俎代庖。
(3)對過程的變革
將閱讀的主動權交還給了閱讀教學的主體——學生,遵循閱讀的一般過程,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言行舉止入手,從外表探尋人物的內心。這是以下教學流程設計的理念追求。
二、教學過程
(一)體會“藐視”之厲,初感形象
1.設身處地,感悟“藐視”之厲
研讀“這條鐵路不滿四年就全線竣工了,比原來的計劃提早兩年。這件事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體會壓力之大,環境之險,任務之巨。
(1)消息一傳出來,全國都轟動了,大家說,這回咱們可爭了一口氣。
這是為什么?“全國都轟動了”說明什么?如果我們身處當時,這一消息傳到學校,傳到我們班上,同學們會怎樣?
(2)帝國主義者卻認為這是個笑話。有一家外國報紙輕蔑地說:“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
聽到這樣的說法,你的心情如何,他們的說法有道理嗎?如果你是一個對中國很友好的人,或者說是站在一個比較公正的立場上,你會怎么說?
2.言為心聲,感悟人物形象
面對著同胞的希望,面對著帝國主義的嘲笑,我(詹天佑)想說:
。
(二)觀察“行為”之高,走進內心
奇跡是如何產生的呢?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有一段名言:“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詹天佑用怎樣的行為來告訴我們他成功的秘訣的呢?課文講了他主持修筑京張鐵路過程中的三個小故事,這三個故事讓我們體會到詹天佑身上什么樣的性格呢?
出示:
■
交流:
1.細讀“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探尋做人原則。
(1)要求嚴格—精密,一點兒,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
(2)是他律,更是自律—勉勵。
(3)平等待人。
2.細讀“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外國人會笑話我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理解思想支柱。
(1)理解“否則”的意思、用法以及在本句中的表達效果。
(2)尋求支撐詹天佑的思想支柱。
3.細讀“他親自帶著學生和工人,扛著標桿,背著經緯儀,在峭壁上定點、測繪。塞外常常狂風怒號、黃沙滿天,一不小心就有墜入深谷的危險。不管條件怎樣惡劣,詹天佑始終堅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嶺,勘測線路,晚上,他就在燈下繪圖、計算。為了找到一條合適的線路,他常常請教當地的農民。”感悟具體形象。
(1)身先士卒,不怕困難——親自。
(2)精益求精,深入實際——白天、晚上,常常請教。
4.細讀“開鑿隧道”段,體會為人本質。
(1)帶頭挑水,同吃同住;和老工人一起商量。
(2)分組繪圖,說說這樣做的目的、結果,這樣做的困難。
5.細讀“設計‘人’字形線路”段,學習創新精神。
(1)知識淵博——當時的情況,線路的設計,工作的原理和效果。
(2)勇于創新——奇妙的設想,大膽的設計。
(三)品味“贊美”之盛,感受影響
1.細讀“今天,我們乘火車去八達嶺,過青龍橋車站,可以看到一座銅像,就是詹天佑。許多到中國來游覽的外賓,看到詹天佑留下的偉大工程,都贊嘆不已。”感受影響之深遠。
(1)從這座詹天佑的銅像中,你看到人們是怎樣看待他的?
(2)從“贊嘆不已”中,你又看到外賓們怎樣的態度?
2.說話練習,提升情感。
(1)在京張鐵路通車典禮上,詹天佑這樣說:;
正直的外國友人這樣說:;
百姓們這樣說:。
(2)在“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上,我們可以這樣給詹天佑寫一段頒獎詞。
(四)誦讀“愛國”與“杰出”,贊頌偉人
誦讀品味“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熱情贊頌這一中華民族的英雄人物。
1.反復誦讀,激發情感。
2.討論理解,贊頌偉人。
誰能告訴我,現在,你對這個句子中哪個詞語的理解特別深?我最想知道的是你的理由。
對效果的預期
將課文的中心句的教學移至整個教學過程的最后,是整個教學的重要安排。在學生充分感知詹天佑,充分認識詹天佑,充分了解詹天佑,充分理解詹天佑之后,一個有情懷、有才能、有智慧,敢想敢做、敢于擔當、敢于創新的立體的人物已經站立在學生面前。此時的中心句不是一個孤立的毫無生命的句子,不是一個外加的強制的觀點,它已經變成了學生對詹天佑的由衷敬佩的情感的噴發口,變成了對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過程中的所作所為一個最好的總結與評價。也只有在這時,這樣的句子才活在了學生的心中。詹天佑的形象才會永遠屹立于學生心中,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與精神的力量。
是的,當我們根據閱讀的本來規律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呈現在課堂上的將會是一個比文本世界、現實世界更加多姿多彩的天地。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康潯小學)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