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地理是一門內容非常豐富的學科,它包羅萬象,牽涉到人類社會、自然環境及其相互關系的方方面面。學習地理能夠增長很多見識,因此,有很多學生喜歡上地理課。但是,也有很多學生卻說地理很難學,追究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學習地理往往靠死記硬背。所以地理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對圖的認識和應用,掌握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閱讀地圖;運用地圖;畫圖訓練
一、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地圖
庫拉佐夫認為:“只是背熟了地名和指出地圖上的地名,并不是掌握地圖的唯一標志。如果學生除能列舉地名外,還能看懂地圖,說出任何一個海的深度,大概指出任何一個地方的高度,指出任何一個他未學過的國家地表的一般特征,才算真正懂了地圖的語言。”因此,我們必須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地圖。
1.熟練掌握地圖的基礎知識,明確地圖構成的基本條件及要素
用圖時,能準確地認清圖中文字、符號、點、線、面所表示的地理含義。如:地圖的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注記。要量算兩點間的實地距離,就要用到比例尺。在判斷方向時,要先看是否是經緯線地圖;如果不是,再找有沒用指向標;在沒用經緯線,也沒用指向標的前提下,才能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判斷方向。特別是有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不是朝著正上方的時候,更要注意方向的判別。
2.凡是在教材中出現的各類圖像,我們都要認真讀懂,一一理解,認識圖像所反映的地理意義及地理規律,解決有什么?怎么樣、為什么等問題,提高地理讀圖分析與歸納能力
如:在學習六大板塊示意圖時,首先要記住全球六大板塊的名稱,再分析相鄰兩大板塊的運動方向。如果是張裂運動,就會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果是碰撞,那么就形成山脈。這樣我們就很容易分析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以及紅海會形成新的大洋等的形成原因了。
二、運用地圖,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首先是處在接觸外界事物的感知階段,其次才是對感知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消化,進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即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才能據此產生正確概念和理論。對于中學生而言,地理所描述的現象很多學生既無法親歷,也無法直接感知。因而運用地圖形象地呈現地理情境,則能使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產生強烈的印象。
如:在《地形圖的判讀》一節中,山脊和山谷的判斷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讓學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攏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手背部關節突起的部位相當于山頂,關節間的部位相當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當于山脊,手指縫相當于山谷。演示時師生共同參與,邊指部位、邊提問、邊回答,充分發揮學生的思考和想象力。然后再回到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線地形圖的表示上,加深學生對圖上地表形態的判別能力。最后用一句順口溜來總結:高凸谷,低凸脊;緩坡稀,陡坡密,陡崖坡最陡,密成一條線;鞍部兩山頭,好似眼鏡橋。既化解了難點,又加深了記憶。
又如,根據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分析某地氣候特征,對初中生也是一個難點。教師應指導學生首先觀察氣溫曲線,根據最冷月與最熱月的平均氣溫指標確定氣候特征(溫和、寒冷、炎熱)。再觀察降水量柱的高低,根據降水量的多少、季節分配,確定氣候特征。
三、在學習和復習中,要經常進行畫圖訓練,培養地理空間記憶能力
對重要的示意圖、剖面圖、分布圖、折線圖、地理簡圖等,同學們要動手勾畫和繪制,以便加深印象和記憶。俗話說:“百讀不如一寫,百看不如一畫?!痹诶L圖的過程中,將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有機結合,更有利于我們對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讓學生設立一本畫圖薄,要求學生將課本出現的圖形和教師布置的畫圖收集在這本畫圖本上,教師定期進行檢查,并將好的作品利用墻報展示出來。這樣學生不但可以看到自己成長的過程和結果,還會自然養成畫圖的習慣。
1.在課堂中設置畫圖活動
教師根據課本內容設計一些畫圖活動,并且在實施這些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觀察地理事物與現象,接著讓學生回想剛才觀察的地理現象,逐漸在頭腦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圖像,通過繪草圖的方式來鞏固觀察和識記的結果。實踐表明,學生對觀察內容掌握了多少、準確與否,繪一幅草圖就一目了然,十分有利于學生自我檢測。最后通過同學之間互評和師評來評價自己所畫的圖。如:在學習地球的公轉時,教師先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讓學生仔細觀察地球公轉;然后,學生用幾分鐘時間回憶剛才的演示情景,并思考如何畫圖;接著,讓學生自己動手繪草圖。對于七年級學生,教師可提示學生畫出地球公轉二分二至時的位置,標出各自的日期,地球的公轉方向,太陽直射點的位置,體會夏至日和冬至日時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極晝、極夜現象,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最后,教師展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相互評價,教師點拔和總結。養成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2.在課外開設地圖制作課外活動小組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情況,布置小組成員繪制本校地理平面圖;學校所在鄉、鎮、市的簡易地圖繪制;中國及世界區域地圖輪廓的描繪。這些地理制作作品具有實用價值,可能是生活用品工具,也可能是教育學習用品。另外,這樣的活動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理解,體現知識的應用價值,調動學生的求知欲。
在作業和考試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下列地圖中最能直觀表現地勢高低起伏的是什么地形圖?很多同學都會選擇等高線地形圖。雖然等高線地形圖也能反映地面的高低起伏狀況,但是如果同學們在上課的時候認真畫過書本第28頁的地形剖面圖,那么這道題就變得簡單了。巧妙運用地圖,可使繁雜的地理事物變為簡單、直觀的圖像,化抽象為具體,降低了教材難度。
此外,還要充分利用填充圖冊,將所學知識鞏固在地圖上。填充圖練習要求我們在熟悉地圖基本內容的基礎上默填,或者結合《地圖冊》和課本插圖復習有關課文,熟悉填繪對象的名稱、位置、范圍和分布特點,然后獨立完成填圖作業,防止盲目亂填,或不假思索地機械抄圖,力求所填內容正確、位置準確,把填圖練習真正作為學生鞏固所學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運用地圖,構建學生知識框架,提高學習實效
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憑直接得來的印象是特別鞏固的,甚至對抽象的概念,我們也可以輕易地鞏固,記在已經嵌入我們腦中的圖畫上。沒有這幅畫,抽象的概念很快就會被遺忘了?!蔽覀円诮虒W中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對地圖良好的記憶,使學生能夠借助地圖與所學的知識,形成知識點的記憶框架,即在記憶中產生地圖。如此才能保持記憶的長久。同時靠對地圖的強烈印象,把聯系地理事物的各個要素聯系起來,以便在需要的時候,重新一幕一幕地取出來,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經過長期的積累,學生頭腦中逐步樹立起地理事物直觀、立體的形象,“死”圖變“活”圖,識圖能力才能提高。
在平時的課外生活中,對一些重要的地圖在頭腦中重現,即不看書和圖冊,對地圖進行默繪、默記、默填。如可在腦海中重現七大洲、四大洋的空白地圖,并在腦海中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記住它們的相對位置,還提高了空間思維能力,記憶很深刻,不容易忘掉。
因此,我們不僅要求學生在學習地理中要善于運用地圖,而且要使學生樂于理解和記憶地圖。啟發學生運用簡圖來說明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養成讀圖、析圖、繪圖、用圖的習慣。因為地圖可以使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認識地理環境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這對減輕學生負擔,夯實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 福建省尤溪縣坂面中學)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