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音樂課堂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音樂實踐,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全心參與
如何實現新課程提倡的目標,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營造孩子們樂于接受的課堂教學模式
音樂課堂教學中要貫徹“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育理念。學生是主體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創建孩子們樂于接受并能夠接受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很多老師在教學中重視樂理知識的傳授卻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有的老師重視課堂的教學流程卻忘記了學生接受知識的認知規律;有的老師重說教卻輕視了學生的個體體驗;有的重知識傳授的成果放棄了學生的音樂感受。這就是為什么現在孩子們都很喜歡音樂但對音樂課中的知識卻沒有興趣的原因。綜合以上問題,教學中我對音樂課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改革。
如:節奏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聽輪船汽笛的嗚嗚聲,再聽火車車輪與鐵軌發出的哐哐聲,引導孩子發現兩種聲音的異同,繼而轉入器樂節奏的聆聽,讓學生從現實世界的聲音中過渡到音樂優美的節奏中,感悟音樂的節奏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旋律的一種裝飾美和再加工創造,努力建立音樂與生活的聯系,繼而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節奏是可以變化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自編一個節奏,深入體會正是因為節奏的不同才有各種優美動聽的音樂。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有了更為自由廣闊的想象和創造空間,引導學生大膽地參與音樂的創作與實踐,同時也感受到音樂來源于生活的藝術原理。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對節奏的認知不僅僅停留在快慢上,而更是音樂美與心靈美的交融過程。
二、讓孩子全身心地參與音樂課堂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他們從中受益。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
1.豐富學生音樂感受的渠道
為了任務而進行的音樂教學,只能讓學生感覺到累且無味,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沒有感受到音樂任何方面的美。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抽象的音樂符號與音樂旋律的變化相結合、把看似毫無聯系的歌詞與現實的生活相聯系,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審美的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如:在教學《野蜂飛舞》的過程中,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嗡嗡嗡”的聲音,讓學生猜一猜這是哪種動物,孩子們一下就猜出了結果,充分調動學生聽覺的感觀來欣賞音樂;之后出示了野蜂飛舞的動畫和蜂群的生活,學生在獲得成功體驗的心情引領下再來學習歌曲,更容易把音樂的旋律美和節奏美與剛才的視覺感觀相結合,更能體會歌曲創作的意境,進而產生對音樂魅力的向往,在這樣的感受渠道影響下學生肯定會更深刻地理解音樂的樂趣和內涵。
2.把參與權還給學生
研究表明:人都有隨音樂而規律活動的本能。有些老師上音樂課時怕亂的無法收拾、怕“浪費時間”,不敢把參與的權利完全還給學生,只讓學生規矩地坐在座位上小幅度地活動,這恰恰讓音樂課堂的效果大打折扣,也正是這樣才讓孩子在音樂的影響下私下做老師允許以外的所謂“律動”,從而導致音樂課堂真的無法收拾。每個人對音樂的反應不同,隨音樂做出的動作可能也不盡相同,老師在音樂課堂上不要怕學生的反應各式各樣、千姿百態,學生的生活是五顏六色的,每個人隨音樂做出的反應也應該是各不相同的,這正真實地反應孩子的內心世界和音樂素養,老師對這種情況要鼓勵、要倡導,只有這樣我們的音樂課堂才會真正地為學生所接受、所認同。例如,在歌曲伴奏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打一打、玩一玩、聽一聽,通過小組合作與交流的方式共同為歌曲創造伴奏,引導學生自己探究,提高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和審美體驗,同時也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意識。
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鼓勵孩子探索求知的動力和源泉。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真正融入音樂旋律,感受音樂的藝術魅力,就必須把孩子放在首位,從孩子的年齡特點、成長經歷、認知水平等方面入手,為孩子營造想學、樂學、盼學、會學的音樂課堂氛圍,這才是實現《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目標的必然之路。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濱州高新區第一小學)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