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一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際上就是啟動他們的內驅力,使他們更積極、更主動地獲取知識。
關鍵詞:學習氛圍;態度和藹;把握;質疑從事數學教學工作十年,雖一心想讓學生喜歡學數學,對數學感興趣,可課堂教學氣氛總覺得缺乏生氣——學生厭學、老師厭教。學生為何厭學,老師為何厭教,縈繞心中的許多疑問在新一輪的課改春風中豁然開朗。按照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復習—新授—練習—作業,不僅學生學得無味,老師也教得無趣。幾年教學工作下來,上課變成了機械操作,像一個熟練的操作工人,一個“靈魂工程師”本身也變得缺乏靈魂,又怎么會樂于教學?除了升學的驅動外,要讓學生天天面對同樣的毫無生氣、僵化的課堂,學生怎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又怎么能得到好的效果。為了讓學生在45分鐘的課堂上能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我們積極進行了課堂教學改革,下面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體會。
一、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氛圍
教學實踐表明,良好的情境氛圍是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前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1.態度和藹、語言幽默,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心理氛圍
前蘇聯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說:“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態度和藹可親方能清除學生的畏懼感,幽默風趣、繪聲繪色才能調動學生的聽課興趣。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時,對于條件①a≠0,②b2-4ac≥O,我們可以跟學生講這是兩塊“暗礁”,要求他們在解題的過程中要“處處小心,時時注意”。這樣一比喻就形象地強調了一元二次方程中a≠0,b2-4ac≥0的隱蔽性和重要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使他們很好地掌握了這一知識難點。通過幽默的方式,生動的語言,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情緒高漲,進入一種較高的學習意境。
2.把握學生的思維,創設問題情境
從心理學角度講,每個人都愿意受重視,被承認,學生更是如此。在課堂上,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給各個層次的學生以成功的機會。
例如,在講“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線”一節中有這樣一道例題:
求證:順次連結任意四邊形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我在教學時是這樣安排的:
(1)讓學生畫一個任意四邊形,并連結四邊的中點。(學生動手作圖)
(2)讓學生猜想連結四邊中點所得圖形是一個什么樣的四邊形。(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測量、猜測得出結果)
(3)驗證。(動腦思考方法、動口敘述思維推理過程)
(4)學生板演解題內容,教師批改。(其他學生動手書寫)
(5)推廣結論:
順次連結四邊形的各邊中點得到新四邊形:
①如果新四邊形是矩形,原四邊形滿足什么條件?
②如果新四邊形是菱形,原四邊形滿足什么條件?
③如果新四邊形是正方形,原四邊形滿足什么條件?
通過活動,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從學生的“學”入手,鼓勵“質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有疑”,主動學習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活動始于提出問題,讓學生敢于提問和善于提問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突破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嘗試提出一些問題,具體操作如下:
1.新知提問
一堂課,出現了一些概念,一些新知識。同時,學生的頭腦中總會有一些疑問,而這些疑問正是他們求知的目標和方向。通過這些問題可以把新知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或許他們頭腦中的這些問題也正是新課的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可以鼓勵他們提出對新概念、新知識的疑問。如:在教學“用尺規作圖”時,在認識了圓規后,請學生對圓規這種新物品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學生提出了:“圓規只能畫圓,怎樣來作圖?”“圓規怎樣量長度?”“圓規怎樣畫一個相同的角?”等一系列有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正是新課所要解決的知識點。然后,教師和學生圍繞這一系列問題開展學習、討論,從而完成了新課的教學。
2.多做數學實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而很少讓學生動手實踐。實踐證明,若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勤于實踐,數學上的很多問題還是能夠得到很好解決的。特別是在應用題的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學生普遍反映:聽來的容易忘,看到的記不住,只有親自動手才能學得會。例如,教學“圓錐的側面積公式”時,教師指導學生將圓錐展開成扇形后,學生會問:“扇形的半徑是什么?”“扇形的圓心角和圓錐有何關系”“扇形的弧長怎么得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碰到了疑問并且大膽地提出來,這時全班的同學都積極動起腦筋。老師適時引導,學生共同研究探討,最后得出結論,學生也更樂于接受自己研究的結果。
以上所提兩點是實際操作時培養學生提問的良好習慣,但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不僅限于此。在一堂課的任何時候,學生有問題都可以提問,甚至鼓勵他們提出一些書本上沒有給出答案的問題,從而養成良好的質疑能力,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
3.讓學生在有效、開放的練習中鞏固新知
課堂練習是鞏固新知、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有效手段。課堂練習可以幫助師生根據教學實際情況調整教與學的程序——具有教學、教育、發展、反饋多種功能。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除圍繞本節課的重點組織基本練習活動外,還要適當設計一些具有創新意識的開放練習題,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作出不同的解答。為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練習提供廣闊的馳騁天地,使不同水平學生的數學素質都得到提高,讓學生個性盡情飛揚。同時可以在練習活動中進行情感體驗。
例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教學后,可適當安排以下練習:
(1)一坡面的坡角為60°,則坡度i=_____;
(2)小華同學去坡度為1:3的土坡上種樹,要求株距(相鄰兩樹間的水平距離)是4m,斜坡上相鄰兩樹間的坡面距離為___m。
(3)等腰三角形的周長為2+■,腰長為1,則底角等于___。
(4)如圖,AB是半圓的直徑,弦AD,BC相交于P,已知∠DPB=60°,D是■的中點,則tan∠ADC等于()
A.■B.2
C.■D.■
■
(5)如圖,∠1的正切值等于__________。
(6)如圖,兩條寬度都是1的紙條交叉疊在一起,且它們的夾角為?琢,則它們重疊部分(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是()
A.■B.■ C.sin?琢D.1
通過這些形式新穎、趣味性強的練習題,變學生被動做題為主動參與,使原本枯燥的數學訓練充滿活力,既能增大練習面,又能使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習效果。
教師的“教”和學生“學”是互相配合、相輔相成的。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追求優異的成績……不但同我們教什么有關系,而且同我們怎樣教和怎樣引起學生的興趣有關系?!苯處熞浞职l揮引導作用,發揮教學設計中的創新能力,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服務,要通過巧妙的設計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而學生的學則一定要基于主動的基礎上思考。質疑是學習永恒的動力,培養質疑能力,也就是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兩個方面的共同作用,才有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從而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夏溪初級中學)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