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球運動”是高中地理知識體系的基礎章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在高一地理教學階段,學生學習“地球運動”時,普遍反映難度大,效率低,有明顯的厭學情緒,從多個角度思考“地球運動”知識章節教與學的難度:地球運動教學難點的形成:新課標教學要求過于簡單,對教師教學缺乏指導意義。該章節與學生生活聯系不緊,內容過度抽象。與其他學科知識關聯性大,要求高。高考試題難度大,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較高。突破地球運動教學難點的嘗試: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培養讀圖技巧,提升用圖能力。多選用生活實例,降低難度,實施分層教學。
關鍵詞:地球運動;教學難點;學生生活;學習能力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章節,尤其是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這一知識點,始終都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往往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教與學花的時間多,投入精力大,但事倍功半,教學效果與考試成績都不理想。但地球運動的相關知識章節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知識點,往往出在選擇題的十一至十二兩題,分值達到8分,對考試成績影響大;其次,它是高中地理教材中《必修一》的起始章節,是高中地理知識體系中的基礎知識體系,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核心內容,若教學效果不好,難度過大,會使高中學生在高一就對地理學科產生排斥與抵觸,產生學科反感與疏遠心理,最終喪失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如何教好地球運動的相關章節,是對每一位中學地理老師提出的研究課題,下面本人試著從兩個角度分析。
一、地球運動教學難點的形成
1.新課標教學要求過于簡單,對教師教學缺乏指導意義
根據《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高中學生學習本章只要求學生認識地球運動的一般規律。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主要包括晝夜交替、時間差異、地表水平運動物體運動方向的偏轉、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交替、五帶劃分等。如果我們細讀這種新課程教學要求,就會發現新課標對教學難度要求不高,只要求學生掌握理解一般的地理現象,理解一般的地理規律,并做最基礎的地理分析與計算,但是如果我們按這種要求來降低教學難度,只教授以上基礎內容,那么學生有能力參加高考嗎?難度極高的地理高考要求與要求較低的新課程教學標準之間的矛盾,注定了新課標對高中地理教學實際指導意義不大,注定了教師的教學仍然要服從高考指揮棒的安排。
2.該章節與學生生活聯系不緊,內容過于抽象
地理運動中的部分內容與學生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象有一定的聯系:如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交替現象。但該章節的大多數內容,如:自轉與公轉的規律,晨昏圈、日界線、黃赤交角、極晝極夜等知識,絕大多數的普通學生都不可能接觸到,新課程標準要讓學生學習“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和“有趣的地理”,但地球運動的許多內容,過度抽象,需要學生具有極強的空間位置感、方向感與空間想象能力,也進一步形成教學難點。
3.與其他學科知識關聯性大,要求高
地球運動部分內容與其他學科內容有著重要關聯性。如:數學與物理學科,在該部分內容中“黃赤交角”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這些概念的理解都離不開立體幾何的知識體系。而高一數學在高一上學期還沒學到立體幾何的相關知識,這對學生的空間立體位置與方向感的構建都是非常不利的。再比如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應用知識點學習中,如:樓影長度計算,又要用到三角函數的知識,而涉及物理概念的“角速度”與“線速度”也加劇了學習難度,形成教學難點。
4.高考試題難度大,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較高
在本章節中,高考題目難度較大。例如,在考查極晝極夜區與晨昏圈相關知識的題目時,學生必須對題目中顯性和隱性的信息進行獲取、分析、重組,迅速完成多種圖形的切換,并進行對比和研究,最后完成題目的解答。在答題時要求學生要有較強的空間位置感、空間方向感與空間想象能力以及較高的綜合分析能力與邏輯思考能力,有時還用到空間視點透視原理。無疑,此類題型對絕大多數文科生來說具有較高的難度,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較高。
二、突破地球運動教學難點的嘗試
地球運動的教學難點在于學生在學習時,往往因能力缺乏而產生基本概念不清,讀圖用圖技巧不足的問題,教師進行地球運動教學時,應從以下幾點進行難點突破。
1.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由于地球運動要使用數學、物理等相關學科的學科知識,涉及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先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1)理清基本概念
概念是地理知識的基礎知識點,而許多概念存在著復雜的聯系,學生在學習時容易產生理解上的混淆和記憶上的混亂,因此我們在講解概念時,一定要講解清楚。例如,日界線,可以講清兩條日界線的主要區別:
■
當學生完全弄清日界線的關系后,可再用練習鞏固。
(2)總結基本關系
不同的地理概念之間存在著多種聯系,這是知識體系構成的重要內容,理清地理概念中的基本關系,有利于學生更清楚地從題干資料或圖中提取解題信息,提高解題效益。
例如,在講解切點這一地理概念時,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解切點與其他地理概念之間的基本關系。
①切點是一對對趾點,各處于南北半球極地附近。
②切點是晨昏圈上的最南、北點。
③切點是晨昏線上晨線與昏線的分界點。
④切點所在經線為0時與12時的經線。
⑤切點所在緯線為該日地球極晝與極夜的最外圍的緯線。
⑥切點所在緯線緯度等于該日太陽直射點緯度的余角。
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以上幾點總結有哪些在二分日時不成立,這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也有利于能力培養。
(3)訓練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指的是學生利用地理規律或解題模式形成的解題過程,只有在理清基本概念,總結出基本關系,同時進行基本方法的不斷訓練中才能提升解題能力。
例如,在時區與區時的計算上,如果已知某條經線上的時間,一定可以推算出任一經線所在的地方時與區時,也可以推算此時的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反之,也可以通過兩地的時間差來推算兩地的經度差。在地球運動中,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方法有許多:正午太陽高度角計算,時區時差計算,日出日落時間與晝長計算……學生只有通過訓練并熟練掌握這些地理分析基本方法后,才能有效提升解題能力。
2.培養讀圖技巧,提升用圖能力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是地理教學中的核心內容,但地圖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隱藏性,學生讀圖能力與技巧在地球運動章節的學習中起重要作用,要提升學生的讀圖技巧,應大膽培養學生的以下能力:
(1)能準確判讀圖的類型,區分不同圖之間的差異。如:能夠區分側視圖、俯視圖、斜視圖,能熟練地區分各種光照圖,判讀極點、赤道、切點,推算經度差與緯度分布。
(2)能準確地進行不同圖形之間的轉化,如:把側視圖轉化為俯視圖。
(3)能準確地判讀動態圖,并能用已學的知識歸納變化規律并解析過程。
教師在培養學生用、判、讀圖能力時,也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如計算機動畫演示等手段,真實再現地球運動中的時間、空間變化過程及內在聯系,達到提升學生讀圖技巧的目的。
3.多選用生活實例,降低難度,實施分層教學
地球運動知識章節難度大,在歷年高考中都是學生失分的重災區,師生反映強烈,因此近年來高考中相關考查難度有所降低,考查重點更偏向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在生活實例中的應用。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學習能力,降低教學難度,根據考試說明,多選用與生活實踐聯系較強的典型案例,如:太陽能集熱板的使用、各地的時差換算、店鋪雨披的角度、小區建筑的樓間距等。這些案例既能考查學生對地球運動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將案例分析設置不同的難度梯度,從而讓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都有自己的思考空間,從而達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地理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地理課程標準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國英.中小學教師課堂教學技能的新修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葉回玉.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設計與評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福建省莆田第四中學)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