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老師要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適當地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這對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和學好數學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問題;重難點;糾正錯誤高中數學課堂是枯燥乏味的,通過多年的教學談談我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的看法:
一、教學要從矛盾開始
教學從矛盾開始就是從問題開始。學生在做數學題中總會遇到各種問題,但他們遇到問題后不是積極地解決問題,而是逃避問題。針對此問題,老師要在教學中設計一個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欲望,起到誘導的作用。
二、設疑于重點和難點
數學對學生來說是枯燥無味的,也是艱難不易懂的,如:數列的極限概念及無窮等比數列各項和的概念比較抽象,是難點。因此老師在講這個問題的時候先講了一個故事。說一家有三個兒子,有一天父親手里有19個梨想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總數的■,老二分總數的■,老三分總數的■。父親規定不可以用刀切,只能是整著分,這三個兒了就開始想這個問題,想了好幾天也沒有想出答案,后來母親知道這個事后,說:我這里有一個梨先借給你們,這樣總共就是20個梨,老大分10個,老二分5個,老三分4個,等你們三個人分完19個梨再把剩余的那個梨還給我,真是奇怪。按理老大應該是9.5個,最后他得了10個呢,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是感興趣。老師經過分析使問題轉化為無窮等比數列各項和公式。
三、設疑于教材易出錯之處
學生在做數學習題的過程中,最常見的錯誤就是看不清條件或范圍的變化,丟三落四。很容易的題也會做錯,就是因為他們的不認真,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因為學生出現此錯誤后,老師就是讓學生再嘗試去做,讓他們去“碰壁”和“跌落”,就是讓他知道自己的問題,然后就此問題老師再去糾正,然后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設疑于結尾
在老師講完一堂課時,不要急著讓學生去做題,要根據知識的系統來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可以讓學生吸收一下剛剛講完的知識,然后把舊知識鞏固鞏固,從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欲望。又為下一課時的教學工作作了鋪墊。
當然,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有助于轉化學生的思想。只有把客觀矛盾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思想矛盾,才能產生激疑的效應。
參考文獻:
張維波.做好銜接,學好高中數學[N].學知報,2010.
(作者單位 陜西省吳起高級中學)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