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教學不應是枯燥的照本宣科,而應在課堂教學中將真摯的情感投入抽象的歷史理論和“遙遠的過去”中,讓情感撥動學生心弦,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學習、主動的思考,以情入史,以史怡情,在歷史課堂學習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關鍵詞:歷史教學;民族自豪感;愛國情操在歷史課教學中,常常遭遇這樣的尷尬:教者枯燥,學者無味,教學雙方都沒有興趣。我認為只要把真摯的情感投入教學中,把學生的情感調入學習歷史中,才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的歷史教學便大有作為。真摯的情感投入,就是在歷史課教學中,要求教師將自己豐富的情感融進抽象的歷史理論和“遙遠的過去”中,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達成思想認識上的共識,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從而形成濃厚的教與學的氛圍。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投入。
一、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毛澤東說:“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的文明瑰寶呢?
歷史課的教學,不是歷史的重放和復印,而應該在教學中揉進色彩,拓展學生的思考空間。我在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運用課件展示,讓學生回憶我國古今的強大,有西漢時“文景之治”,漢武大帝的“大一統”,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這樣,既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的過程,也讓他們了解我國在封建社會時期社會經濟與綜合國力的強大。
我國古代科技文化也光彩熠熠,璀璨奪目。天文、歷法、醫學、數學以及聞名遐邇的四大發明等等,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和人類文化的共同財富。中華文明五千年連綿不斷,她一層層揭開中國古老文明的門扉,讓我們看到浩渺天空中的群星璀璨、熠熠生輝,也感到是那么古樸高深而又玄秘深邃。因此,中華文明是任何災難都打不斷的鏈環,雖然在近代我們落后了,但她仍是一部長卷史詩,是一部無窮畫卷,是人類知識、智慧的無盡源泉。她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融入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血液中。讓學生樹立永不言敗的民族自信心,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顯然,這種感情應當來源于對自己祖國歷史的深刻了解,只有“知之深”才會“愛之切”,中學生心靈純潔、情感豐富、真摯,對其心靈會產生強烈的震動,而中學歷史教材思想性強,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好材料。在教學中運用和剖析眾多歷史事實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在古代,有高風亮節堪稱愛國典范的蘇武,“精忠報國”的岳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在近代,例如,在講述中國近代史——“甲午中日戰爭”一節時,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身臨其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同時向學生說明:這場戰爭是日本為實現其“大陸政策”而發動的侵略中國的戰爭。對中國來說,這場戰爭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戰爭,由于清政府的腐敗和落后,導致了這次戰爭的失敗,落后就要挨打,這是戰爭為后人提供的寶貴經驗。在近代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中,中國軍民繼承了這一歷史光榮傳統,奮起抵抗,涌現出眾多的民族英雄,他們英勇抗擊外來侵略的光輝業績,是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壓迫、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而不斷斗爭的新篇章,教育學生:繼承和發揚這一光榮傳統,奮發圖強,愛我中華,振興中華,是每個學生的歷史重任,也是今天中華兒女的神圣使命。
三、從優秀的歷史人物身上吸取精華
在中華民族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優秀的歷史人物,他們的人格魅力不但影響當時,也影響后代。他們是歷史教材中的瑰寶,值得我們很好地利用,認真地吸取。對于這些飽含情感色彩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這些內含的情感通過自己的加工、提煉展示出來。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以及“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革命先烈,他們那忠貞不渝、前仆后繼、頑強奮斗、一心為革命為人民的優良革命傳統,必將會強烈地感染學生,產生難以估量的巨大沖擊力,從而使學生自動摒棄浮夸虛假的陋習,自覺堅持“誠信為本,學做真人;誠信為榮,失信可恥”,逐漸養成學生崇尚誠信的優良品質。
總之,歷史課并不是貧乏的,淡而無味的,歷史課具有豐富的思想資源和人文內涵,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材料,在學生的德育教育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教師堅持不懈地挖掘這些資源,既能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又能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作者單位 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沙州中學)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