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課堂要讓學生參與進來,從五個方面措施來說明,使生物課堂更有活力、更加高效。
關鍵詞:難度系數;挖掘教材;表達觀點從教多年,筆者認為現今的生物課堂缺乏生氣,一個問題下去往往石沉大海。即使有人回答,也是個別學生的捧場,似乎僅是在給幾個學生上課,大多數同學并沒有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生物課堂中參與性極度缺乏。再者,很多教師喜歡讓學生小組討論,實際上很多學生參與性不敢恭維。如何才能提升參與性,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一、問題難度系數的把握
問題的提出不能追求高難度,來彰顯教師的知識能力。應該循序漸進,由簡單問題的回答水到渠成地推出復雜問題的答案。例如,教師問胰島素為何不能口服。問這個問題之前最好先詢問胰島素的化學本質,以及其在經消化道時發生的變化。自然而然地得到答案。同時在設計問題前最好先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可一上來就空中樓閣式地提問,給學生當頭一棒。如果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不愿意去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因問題沒法下手思考,長此以往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有麻木的感覺,即使簡單的問題也不會去思考,而是喜歡被動機械式地接受。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講究設計問題的技巧性,以及問題的循序漸進,讓學生在過程中體會知識逐漸生成以及演繹變化的過程,同時也會讓學生感覺到再難的問題它也是簡單內容一步步積累的結果。
另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反應適當做出讓步。
例:一對雙眼皮的夫婦生了一個單眼皮的孩子,試問雙眼皮和單眼皮哪種是顯性性狀,哪種是隱性性狀。學生一聽到這個問題就覺得有些疑惑。因為在課本中顯性性狀的定義是“具有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子一代只表現出一個親本的性狀,該性狀為顯性性狀,子一代中沒有表現出來的那個親本的性狀為隱性性狀”。而在教師提出的問題中與豌豆的雜交實驗中顯性性狀的判斷條件無相吻合之處,究竟該如何下手學生會存在疑惑,這時教師不妨做出讓步,提示學生判斷顯隱性狀的方法不止一種,千萬不要被教材的內容禁錮。判斷顯隱性還可以通過假設的方法,這時參與度就會大大增加。提示將基因帶入看是否成立,從而做出一定的判斷。
二、有意識地制造一些矛盾來引起學生的思考
例如,高中生物課本中有節標題叫細胞膜系統的邊界。教師問:“動物細胞的最外層結構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回答出是細胞膜,教師接著問植物細胞的最外層結構是什么?學生回答是細胞壁,教師這時說:“這樣的話標題就不確切了,標題有問題呀”。這時學生會陷入思考:“究竟什么是邊界?”最終得出答案:邊界不一定是指最外面而是最外面的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結構才叫邊界。植物細胞的細胞壁雖然在最外面,但是,它是全透性的。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細微之處
在書中往往會出現等字,比如,血漿的組成的扇形圖中就有等字,這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思考等字所包含的內容,從而進一步歸納血漿所運輸的物質。出現主要字眼時應該提醒學生格外的關注,因為主要的言外之意是還會有一些特殊的情形。比如,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言外之意含有少數的生物遺傳物質是RNA。
四、找準與生活的切入點
在傳染病那部分內容中密切結合同學們感受過的禽流感展開話題。這個話題就發生在學生身邊,容易引起學生共鳴,參與性必將提高。比如,禽流感期間家人還會經常去買雞嗎,禽流感期間很少能買到雞,為什么?來適當地創設問題,比如,打的疫苗大多是病毒,學生會很疑惑,防病毒都防不住呢,為什么還注射病毒呢?減弱了毒性的病毒入侵人體后人體會做出哪些反應等?這些與生活相關聯的案例學生會有感觸,因為這些發生在身邊,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找準了這方面的切入點后學生很愿意參與進來,積極思考。
五、在教學中營造表達觀點的氛圍
學會傾聽學生的想法,不輕易打斷學生的表達,當學生在表達中出現差錯時別急于評判,而是靜下心來,循序漸進地引導,讓學生感到即使回答錯了也沒有關系。與老師之間的思維對話其樂融融。同時讓學生感到授課過程是共同參與才能夠完成的過程,每個人的智慧每個人的觀點相互融合或碰撞最終完成宏偉的建筑。
同時在課下關注和了解學生,以及怎樣的表達氛圍學生樂于參與,學生期待老師如何評價學生的觀點,老師怎么做會激起學生不斷的思考欲望,即使遍體鱗傷學生也會在與老師的交流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要給予足夠的尊重,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傳遞的是信任與鼓勵,久而久之,學生會把你當朋友,與朋友的交流是沒有隔閡的。
以上就是我對提升生物課堂學生參與性的幾點思考。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有更多的發現與感悟,只要及時反思,認真總結,生物課堂一定會更加富有活力,生機勃勃。
(作者單位 農業大學附屬中學)
?誗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