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重視職業學校學生的精神成長,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讓教師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引路人;提高教學活力,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沃土;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的精神在體驗中成長;豐富文化校園,讓文化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
關鍵詞:人文素養;精神成長;校園文化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書中說:“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他這句話深刻地詮釋了教育的人文關懷宗旨。
教育是面向學生心靈成長的活動,是師生精神生活的過程。我們每一個老師在課堂里不僅僅是把一個知識、一個概念教給孩子,更重要的是把一種文化,把一種文明,把一種理念傳授給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精神成長遠重要于知識獲得。但是現行的教育模式和體制,迫使老師的教育重點落在知識點的傳授、考試成績的排名上。缺乏對生命的關懷、對精神的燭照,使教育變成一種單純的技術行為。精神是無形的,教育作為一種關照精神成長的活動,比有形的東西更加必不可少。
我校是一所高職院校,學生的情感體驗、情緒控制、愛的能力、價值判斷、自我管理等各方面存在較大不足,而我校沒有中考、高考的壓力,雖然有專業技能等級的考試,但壓力強度并不大。相對寬松的教學環境為學生的精神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契機。但是我校對學生精神成長的關注還相對不夠,德育工作更多的是圍繞學生的日常規范管理,停留在對學生的量化考核上。學校的德育工作如何給學生創造良好精神成長氛圍,班主任如何近距離地關注、引導學生的精神成長,是值得的我們重視和思考的問題。
一、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讓教師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引路人
教師的人文素養是指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反映在教師思想道德、心理素養、思維模式、性格情感和人際交往方面的氣質和修養。在學校,教師是學生最大的影響者,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是能夠在精神上給學生深刻影響的老師。
當下有些教師只將教育作為謀生的手段,或急功近利,或放低要求,教師隊伍受外界消極因素影響有所下滑。教師和學生一樣需要成長,沒有教師的精神成長,就沒有學生的精神成長。引領教師永不停息地讀書,是滋養教師成長最有效的載體。只有在不斷的閱讀中,教師的精神才能暢游于古今中外,教師的胸懷才能開闊,教師的人格才能不斷完善,教師的境界才能提升。“讀書不可能改變世界,但讀書卻可以改變人,人就可以改變世界。”只有教師堅持學習,不斷思考,我們自身由于學習所散發的人格魅力就會深深地吸引我們的學生。
學校可以每月向教師推薦一些書目,創設閱讀氛圍,在引領教師讀書的過程中,學校要拋棄功利和浮躁思想,要廢除“一刀切”“齊步走”等剛性化做法,引導教師“慢慢讀”,像蝸牛散步一樣,放松心情、放慢腳步、放長眼光,以誠意的態度,慢慢品嘗讀書所帶來的變化,引導教師“差異化發展”,做最好的自己。在此基礎上還可開設讀書論壇,交流讀書心得,向更高層次發展。
二、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沃土
學生在校的時間大部分實在上課中度過的,課堂不應是老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場所,而應是學生快樂學習、幸福成長的園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其次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索;再次要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課堂活動課中通過體驗獲得成長;最后,要善用評價語言,激勵學生發展,讓課堂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沃土。
在教學內容上,課程不再是由教材這一單一因素構成的靜態課程,還是學生生活世界的經驗,也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等各種因素相互形成的動態生長的構建過程。為此,我們要把教學內容從書本里、課堂中引向學生五彩繽紛的生活世界。讓教學回歸生活,用生活化的教育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為此,作為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理念,認真進行教學設計,在教材之外添加學生成長需要的生活內容,讓學生喜歡上課,并成為課堂的主角,享受上課時光,成為他們今后成長、成功的搖籃。
由此我以為,學校對教師教學的考評標準,更多的應關注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教學效果,通過考評體系讓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提升教學效果,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成長。
三、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的精神在體驗中成長
人是在實踐中成長的,是在不斷地與困難、挫折、矛盾、失敗的抗爭中長大的。沒有困難中的考驗,沒有失敗中的體驗,沒有矛盾中的焦慮,沒有挫折中的崛起,就沒有人精神的成長和意志品質的成熟。教育不僅要千方百計地營造和創設讓學社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勞動鍛煉的機會,而且要因地制宜地抓住在實踐鍛煉中出現的各種教育契機,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精神上的磨煉和意志品質上的考驗,使其在思想認識上不斷得到提升。
我校的社團活動開展得蓬蓬勃勃,但學生參與的人數有限。有學生志愿者組織,參加者更是寥寥無幾。學校能否做出規定:學生在一、二年級必須參加校內校外的志愿服務或社團,三、四年級學生必須參加勤工儉學,并對學生參與的時間長度做出規定,何時參與學生可彈性選擇,在完成時間范圍內即可。學校在此基礎上開展交流、展示,并進行表彰,和學業成績掛鉤。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開展每年一次的遠足,鍛煉學生的意志力;和專業相結合,到企業做調查,由學生設計調查表,寫調查報告,學生既熟悉了企業、了解了專業,還可以鍛煉團隊合作能力
學校可在校內設立創業區,對高年級有創業意愿的學生篩選后,在場所、資源等方面扶持并指導他們創業,無論成功與否,對創業學生及其他學生都是一堂生動的實踐課,一次重要的人生體驗。
四、建立文化校園,讓文化成為學生的精神食糧
校園文化是學校的一種“教育場”,它不僅能陶冶師生的情操,規范師生的行為,而且能夠激發全校師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以及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歸屬感,形成強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同時,還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活力與靈魂,一個學校若缺乏校園文化,那么就如鮮花缺少水分的滋潤一樣,沒有發展的潛力,從而缺乏生存的活力。
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一種新型的學校德育模式
文化是一種隱性的東西,它必須依賴各種載體來體現,并作用于人們的思想,起到教育作用。校園文化亦是如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校園文化強大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利用各種載體,推進校園文化的建設,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我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已顯示了較好的氛圍,如以環境建設為載體,營造學校環境;以制度建設為載體,形成學校制度文化;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形成優良的教風。但有些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好,如:以校訓校風為載體,形成學校精神文化;以校刊為載體,積聚文化底蘊;以各項活動為載體,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學校的校刊目前只有《心晴》,各系可結合專業、開展的活動,每月做成系刊,在各系各班流轉。學校每一季度可以辦一次節,諸如藝術節、電影節、技能節、體育節、外語節、設計節、達人節等,讓不同喜好的學生都可以有參與的活動,讓學生在課余參與健康積極有益的活動而不至于無所事事,惹是生非。
我想,只要我們心中把學生的長遠發展放在第一位,我們的學生一定會喜歡并愛上我們這個學校,而這才是我們學校最大的成功。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精神成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是微風中的細語,是寧靜中的淺唱。教育需要慢、教育需要靜、教育需要純。只有將我們匆匆追趕功利的腳步放慢,凝聽生命成長的聲音,我們的教育才能從外在的對學生操作記憶的訓練轉向內在的對學生心靈的傾聽、溝通。關注學生精神成長,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職責。為了實現這一教育理想,需要我們有一顆平凡而不平庸、追求而不功利、進取而不浮躁的心。
(作者單位 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誗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