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任務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更多的應該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如何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fā)展。這才是語文課程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形式之一。因此,語文教師要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大幅度提高。
關鍵詞:語文素養(yǎng);審美情趣;親情意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可見,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對學生健全的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從下面幾個方面對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進行簡單概述,以促使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fā)展。
一、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
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是素質(zhì)教育下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它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對語文價值的體現(xiàn)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素質(zhì)教育下,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讓學生在閱讀鑒賞文本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審美情趣。
例如:在教學《山中訪友》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為了讓學生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前,我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并對文章中的一些句子進行鑒賞。同時,我還借助多媒體,向?qū)W生播放了本節(jié)課的錄音,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著自己當時就跟在作者身邊,進而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幅美麗的自然風景圖。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而且也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二、親情意識的強化
隨著獨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家長的溺愛讓部分學生的親情意識較差,導致學生不知道如何感恩。因此,我們可以借助語文教學幫助學生感受親情的無私和偉大。例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我選擇了“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法,在導入課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了一個問題:誰知道父母的生日?學生們開始竊竊私語,有些學生可以順利地回答出來,但大部分學生都是搖頭。我并沒有糾結(jié)于此話題,而是順勢將學生引入正文的學習中,并引導學生思考:題目中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什么要打引號?“父親和母親不同評價的一個共同出發(fā)點是什么?”引導學生隨著我的思路一步步去體會文章中所表達的那份沉沉的親情,感受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進而逐漸強化學生的親情意識,促使學生學會感恩、學會珍惜。
總之,素質(zhì)教育下的語文課堂要從多角度開展教學活動,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教師營造的和諧、民主的環(huán)境中獲得大幅度提高。
參考文獻:
劉巧彬.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J].學周刊,2010(6).
(作者單位 衡水市新苑小學)
?誗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