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探究式學習的思想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學生是探究活動的主體,教師的引導也尤為重要。以浮雕探究式教學為載體,通過課堂片段來闡述探究性教學中教師引導的方法、原則及注意事項。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教師引導;浮雕探究;方法原則;注意事項
杜威最早提出在教學中使用探究方法,他認為科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方法。因此,探究式教學主張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確立研究主題,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掌握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可見,學生是活動的主體。但像浮雕這樣的“陌生”專業,在面對一些較復雜的課題時,學生并沒有能力自主完成。教師只有及時地引導、啟發,才能保證探究活動的成功實施。
一、教師引導的方法
1.“情境”引導——激發探究欲望
這里的情境是指兩方面:一是專業情境;二是問題情境。
(1)專業情境
朱熹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興趣是學生從事實踐活動,不斷獲得知識的推動力。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而浮雕作為學生身邊較常見的藝術形式,未必被留意,因此,在初聞浮雕時,很多學生表現出陌生感,缺少學習熱情。為了增加學生對隨后刀法探究的積極性,需要教師在授課開始創設一種學習情境,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如,可利用故事或作品來敲開浮雕知識的大門,從浮雕發展的簡單歷史,到由古至今代表作品的價值特點,再到身邊浮雕藝術的點滴,引導學生由遠至近地捕捉浮雕身影,領略其風采。學生會在此情境中對這種“隱藏的藝術”刮目相看,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問題情境
探究式教學的載體和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探究式教學的出發點是設定需要解答的問題,這是進一步探究的起點。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給學生提出難度適中的問題。如,“線刻制作”一課在對“線”進行觀察之后,學生會圍繞線的特點、選用的刀具及握刀方法、雕刻的方法等問題開展探究,通過討論、嘗試、總結、模仿、創新等環節掌握線刻的要點。
2.“榜樣”引導——增強探究信心
當代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是指:學習者只要觀察到榜樣的反應,即使自己未直接受到強化,未進行實際練習,也能形成某些相應的行為。這一理論充分說明了榜樣的力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設法為學生提供盡量多的良好榜樣。而現在的學生因為缺少勞動鍛煉,在浮雕這樣需要花費大力氣的專業室里,他們操作時會感到力不從心。如,學生在第一個操作環節——探究如何刻線時,因為缺乏毅力,他們在短暫體驗后便叫苦連連。此時,一點困難都會讓這些沒經歷過挫折的學生產生放棄的念頭。如果這樣,探究活動便會淺嘗輒止,更無法取得探究成果。此時,就可以利用榜樣的力量,榜樣可以來自名人名作,也可以來自身邊的同學,讓其知道差距和目標,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態度。
3.“深入淺出”引導——誘導探究方向
大多學生都是初次接觸浮雕制作,在較短的授課時間內,學生需要對浮雕經歷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并完成一件難度適宜、彰顯專業特色的作品,如此時學生面對的是陌生而門檻很高的起點,并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更是無從談起。所謂深入淺出,就是將復雜歸為簡單,使學生易于接受。如,在探究浮雕的制作方法時,引導學生從手中材料的材質厚度、浮雕特點及學生實際等角度分析,最后選出一種最適合初學者的制作方法,即先線刻,再粗雕,再細雕。這樣可以把制作難度化難為易,大大提高作品的成功率,探究效果較好。
4.“實踐”引導——開拓探究思路
這里實踐的主體是指學生和教師雙方。浮雕專業是想象力、創作力、氣力的結合,學生需要有一定的美感和表現美感的能力。雖然探究式教學主張學生的自主發現,但它并沒有完全排除教師的實踐演示,這里的演示并不是讓學生去模仿,而是一種啟發,可以引導學生從中發現規律,再去探究創新。如,在探究“山石”的表現方法時,可以選擇其中相對易表現的單層、平面加線條的手法演示,演示過程中引導學生總結規律,發散思維,從單層變多層,從平面變半立體,從線條一致到富于變化,并鼓勵學生用實踐來證明想法。他們獲取靈感后的再探究或許有欠缺的地方,教師可以及時指導,給其他人以提醒;或許有新發現,教師可以因勢利導,給其他人以借鑒。
5.“過程”引導——提高探究能力
勞動與技術教育主張在操作活動中進行技術探究和學習。因此,浮雕作為勞技教育的課程之一,具備教師開展過程性引導的條件。一方面,引導時,教師應考慮學生整體的表現狀況和認知水平,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要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還要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可以是本學科,也可以是跨學科,來幫助自己解決探究中的障礙。如,學生在探究“戳”的刀法時,可以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集思廣益,合作進行,提醒學生借鑒前面操作的技法及注意事項,并根據每組的探究結果給予適時的引導,共性問題全班指出,個別問題單獨指正。
二、教師引導的原則
1.時機適當
當學生的探究活動無法開展或方向錯誤時展開引導。
2.深度適中
引導要循序漸進,切忌不能“一步到位”映射結果。
3.因材施教
結合學生實際,做到個別引導與集體引導相結合。
三、引導時應注意的問題
在探究過程中,教師的根本任務就是提供有效指導和優質服務,引導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
2.“人多智廣”利用學生群體的作用,引導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分享。
3.借助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力量,提高引導效果。
4.既要注重過程性的引導,也要重視引導后的結果。
5.引導的目的不是探究本身,而是使學生構建研究問題的思想體系和方法。
總之,在新課程條件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學生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引領,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全體學生的能力發展為目標,通過引導調控來實現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等角色,以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
(作者單位 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學生勞動技能訓練中心)
?誗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