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音樂是一個國家各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文化精華,將民族音樂運用到小學音樂教學中,具有現實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關鍵詞:民族音樂;小學音樂;教學應用
新課標改革后,將民族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音樂教師要采取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將民族音樂融入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祖國民族音樂的魅力。當然,民族音樂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合理應用,是教師應該思考的首要問題。
一、音樂教學中應用民族音樂存在的阻礙
小學音樂教學,是為了給學生提高一個欣賞音樂文化,提高自身音樂素養,奠定音樂學習基礎的平臺。因此,只有音樂形式多樣,音樂內容豐富,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但在一些小學的音樂教學中,音樂老師自身對民族音樂的認同感不高,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將音樂教育按普通學科進行教學,重視程度低,這些都將阻礙民族音樂教學的發展。而一些家長,對孩子的音樂教育求成心切,追求過于功利,否認民族音樂,也會妨礙孩子對民族音樂的正確認知,影響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二、利用多種方式,在音樂教學中合理應用民族音樂
在音樂教學課上,老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層次、學習能力,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民族音樂教學。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方法:
1.認知教學法
低年級的學生對民族音樂缺乏認識和理解,在音樂學習中相對被動。老師可以采取有趣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不同的民族音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民族音樂的獨特之美。比如,通俗民謠《茉莉花》,老師可以讓學生欣賞不同方言版本的《茉莉花》歌曲,再分別將其改編為音樂劇,讓學生進行表演。在感官和肢體的協調中,促進小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
2.綜合活動法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夠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嘗試開展多樣音樂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各方面的途徑,去收集民族音樂素材,嘗試以多種形式進行民族音樂表演。而學生在完成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便能深入地了解民族音樂背后豐富的文化知識,從而開啟學習民族音樂的大門。
素質教育對小學音樂課的要求越來越高,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是必然趨勢。教師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克服民族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真正將民族音樂融入音樂教育中。
參考文獻:
朱環.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音樂教學隨想[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9).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市京口區教育局教研室)
?誗編輯 代敏麗